近日,笔者获悉眉山农机系统一退休老职工逝世火化后,子女遵循老人的遗愿将其骨灰撒进奔流不息的江河中,用不同于老传统、老习俗的方式安葬父亲。而该家另一老人前几年去世后,也是选择这种方式回归自然、叶落归根。
两位老人选择逝世后将骨灰撒散在江河湖海、青山绿野之中,不留骨灰,不留坟墓,不留痕迹,从自然而来,又回归自然中。这种简约而不简单、朴实而不落俗的方式,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环保主题,这既是老人思想开明、情操高尚的表现,又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体现。他们深明大义、不同流俗的行为,让我们肃然起敬。
老人的子女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殡葬改革政策的号召,不拘泥于传统殡葬习俗,先后将两位老人以一种新颖的葬式送归自然,将自己对长辈的哀思融入于大自然中,这既是子女们思想开放、进步的表现,也是一种大孝、大爱的体现。他们的行为,不仅用实际行动支持了环保,支持了国家殡葬政策,倡导了一种文明丧葬新风,更与社会上的铺张浪费治丧之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值得我们效仿。
千百年来,人们都希望逝去的亲人“入土为安”,于是,土葬之风盛行,浓丧厚葬之风盛行,这不仅给健在的亲人加重负担,让大家身心疲惫,更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如土地减少、森林资源破坏等。相对于土葬的“气派”与“繁琐”,以及所带来的土地浪费、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负面影响,不保留骨灰的树葬、海葬、花葬、草坪葬及骨灰撒散、深埋等葬式,则非常简约和朴实,且不失庄重。一盒骨灰,撒入大地、江河,有青山绿地相拥,有生命之源为伴,亲人们的哀思与绿野、江河情景交融,“天地有多广,江河有多长,对亲人的思念就有多深”,这些文明、生态的丧葬方式,正体现了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的自然规律,这才是真正的“入土为安”。
将骨灰撒散在江河湖海青山绿野中,不占土地,不耗林木,给后人们留下一片青山绿水,而且最大限度地减少亲朋好友的负担,这是文明的象征,是文化升华的标志。近观历史,从周恩来、邓小平、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到巴金及其夫人、丁聪、周海婴(鲁迅之子)等诸多社会人士,都选择了不保留骨灰,将骨灰撒入了江海大地。革命伟人如此,社会名人如此,我们又为何做不到呢?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殡葬观念正逐步转变,已有不少人积极响应绿色殡葬,选择不占耕地或不保留骨灰的骨灰撒地(海)、树葬、花葬、草坪葬等方式,这些不占土地资源、生态节俭的绿色葬法,正得到各地大力推广。青岛市社会科学院专家张树枫表示,“人死不能复生,如何安葬只是一个方式问题,让老人在世时过得快乐比怎么安葬都强,重孝薄葬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寄托哀思,发自肺腑,只要心中有先人就是大孝,岂能在于某种形式?
眉山是东坡文化的发源地,更应倡导科学、文明的殡葬方式,大力提倡厚养薄葬,推动骨灰寄存、壁葬、树葬、草坪葬、花葬以及骨灰深埋、撒散等绿色、节地葬式;大力推广家庭追思、网络祭扫、社区公祭、鲜花祭奠等既能满足群众精神需要,又符合殡葬改革方向和先进文化发展要求的现代祭扫形式和文明礼仪,引导群众自觉放弃和抵制封建迷信活动以及落后的祭扫习俗,使先进殡葬文化得到弘扬,健康文化得到发展,落后文化得到改造,在东坡故里形成浓厚的殡葬改革新风。(李庆 苟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