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上海市殡葬行业曾举行过一次集中招聘应届大学生的招聘会,如今已过了三年。昨日,早报记者从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获悉,三年前招聘的大学生中依然有85%坚守岗位。
年收入5万至8万元
2009年时,上海殡葬行业24个单位共推出了418个岗位。有5000多人到场,共收到简历3200多份。经过初选、培训、面试,最后有108名应届大学生入行。其中,71人进入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所属各单位工作。目前还有60人坚守岗位,其中男生22名、女生38名,85%都留到现在。
从入行到入门,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三年来这批大学生在殡葬行业顺利“转型”。据殡葬服务中心主任王宏阶介绍,这些大学生入行后,大部分被安排到了一线实习,化妆间、洽谈室、礼厅组、火化间……几乎所有艰苦的岗位他们都去锻炼过,逐步掌握了殡葬一线工作技术。
“虽然岗位不同,这些大学生的年收入都有5万至8万元,而且这个行业是工作的年限越长收入越高。”王宏阶认为,稳定并逐年增长的收入是大学生们愿意留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宏阶介绍,龙华、宝兴、益善殡仪馆共有2009年招聘大学生25名。其中,硕士以上学历1名,13人在一线岗位服务。
1987年出生的易琴是益善殡仪馆的化妆师。“我是长沙民政学校毕业的,可以说是专业对口。”当被问及一个年轻女孩担任这份工作会不会害怕时,易琴笑着说:“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有人做,我觉得这是一份再正常不过的工作。”
在工作了三年后,易琴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业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除了美容,我还要做遗体整形。一些因事故死亡的死者,我们需要按照照片最大可能恢复他的容貌。”目前,易琴已能独立操作部分整形工作了。 入行并非权宜之计
苗青人称苗博士,他是滨海古园的一位中层干部。从大学校园到公墓墓园,从中心城区到滨海墓地,变化极大但苗青却觉得自己“选对了”。
苗青回忆,博士毕业后他踏进了很多场招聘会,滨海古园“文史研究员”的招聘说明吸引了他。虽然此前对公墓企业了解甚少,但苗青觉得文史研究员的岗位能让自己学以致用,“我没考虑薪资待遇,工作地点等等,我只知道很想做研究工作。”
工作以来,苗青完成了《名人在古园》资料汇编集、两辑《名人之林——滨海古园里的名人录》等。他还面向全园员工做讲座,主动联络专家学者为主题墓区出谋划策。滨海古园成立了葬文化研究所。从被任命为研究所负责人开始,他就将注意力倾注到墓园文化的思考和研究之中。
2009年入职滨海古园的高级文秘金伟说:“进入殡葬行业并不是就业低谷的权宜之计,三年来,我越发觉得这个行业值得为之奋斗。我们的理想是通过丰富殡葬的人本内涵,逐步改变人们对于死亡的认知,改变社会对殡葬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