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为天转变作风心暖群众

 

  东方和乐东两地殡葬改革实地调查报道之三

 

  - 本报记者 徐珊珊 刘袭 黄媛艳

 

  东方市八所镇墩头居委会70多岁的庞家阿公的棺木,6月21日在马岭公墓下葬,墓穴填土后,还将种草变成绿地。“我们不按旧习俗办丧事,用生态草坪墓文明安葬父亲。这是老人的意愿。”逝者的儿子对记者说。

 

  马岭公墓建在小山丘上,记者看到墓区有风水亭、牌坊、龟蛇池,5米宽的水泥路,安装市政路灯,绿化景观靓丽,因为是草坪墓,安装了喷灌设备。

 

  公墓的优美生态环境、齐全配套设施吸引了庞家阿公,去年秋天,他把6座祖坟迁入马岭公墓,今年4月清明节,他到马岭公墓扫墓,第一次感受到公墓的文明祭扫,非常认可。他生前一再交代儿孙:“我死后葬马岭公墓。”

 

  东方市民政局副局长朱孙益对记者说:“八所城区新死亡对象目前百分之百全部葬入公墓。文明安葬已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他说,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推动殡葬改革功不可没。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东方市从市直机关抽调116名干部,深入到3个试点乡镇,驻点服务群众,在村头墓地了解群众的诉求,为群众迁坟细致服务。乐东派出以县直机关干部为主的49人工作组,进驻6个沿海镇迁坟现场一线,贴身服务群众,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东方和乐东的各级干部以民为天,转变作风,心暖群众,让群众殡葬改革改得顺心。

 

  党员干部带头迁坟

 

  东方市工业园区干部郑芳彬家的祖坟,在八所镇港门居委会的海边。“老祖宗1732年落脚港门,最早的祖坟是231年前砌的,共有24座墓,安葬了7代先人。”

 

  今年57岁的郑芳彬有五兄弟,其中4个党员,“我的党龄28年。”2010年6月,市委、市政府决定推动殡葬改革,郑芳彬时任市财政局副局长,马上找到大哥郑忠东商量。大哥原是市中医院院长,也是老党员。两个老党员不谋而合,郑芳彬说:“海边都是坟墓,难道让国内外游客来看坟墓?建设国际旅游岛先要迁坟。殡葬改革是一场硬战,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冲在最前面。我们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带头第一个迁坟。”大哥积极赞同:“我在美国、俄罗斯看到,都是集中文明安葬,节约土地,凭吊也方便。”

 

  郑芳彬的家族有25户,扫墓吃饭要摆6桌。“我征求全家族人的意见,堂哥们都支持我。”那时一些殡葬改革的配套政策还未完全出台,怎么办迁坟手续还不知道,他开始跑民政局、殡葬管理中心、马岭公墓,联系迁坟事宜。“我家不在乎迁坟补偿钱多钱少。党和政府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目光长远,用心良苦,我不能光说不干,我要给群众做个样子。”

 

  郑家要迁祖坟的风声很快传开了,有人讥讽:“你怕没钱赔你吗?这么早迁!”也有人劝说:“不要这么快迁,我们联合起来,要求多赔一些钱。”还有人出主意:“你家祖坟那么好,开个高价。”郑芳彬深知市里财政的家底,对堂哥们说:“补偿不会提高,晚迁不如早迁。”

 

  郑芳彬父母的坟墓占地300平方米,水泥围墙,水泥地面,墓碑高3米。有人骂他搬迁父母这么好的坟墓,是不孝。他和大哥观点一致:“以民为天,共产党人为人民谋长远福利,就是大孝。”

 

  2010年11月,在很多群众对殡葬改革还不理解的时候,郑芳彬在全市第一个把祖坟迁入马岭公墓。他的举动在全市引起轰动,也影响了很多港门人。他说:“后来老家很多人就抢着迁坟了。”

 

  “殡葬改革能否开好头,起好步,关键看党员干部。”主管副市长纪一豪说,东方市在殡葬改革启动初期,全市党员干部发挥表率作用,率先把祖坟迁入马岭公墓,给群众带了好头。

 

  帮助群众行善有福

 

  乐东民政局的邢增强是西北政法大学毕业的大学生,黄流镇水内村人,学刑侦专业。他今年27岁,负责管理卧龙岭公墓。今年1月13日,莺歌海镇莺一社区的墓主吴清和,要把海边的13座祖坟、20多具先人骸骨迁入卧龙岭公墓,邢增强去帮忙。运骸骨的拖拉机停在离墓穴30多米远的地方,搬骸骨的人手不够。乐东丧葬习俗是:捡先人骸骨要亲人来捡,别人捡怕遗漏骨头,给逝者家人心里留下阴影。他小心地问吴清和:“我能搬骸骨吗?”吴清和点头同意。他把骸骨从拖拉机拿下,搬到墓穴边等待安葬,捧着骸骨跑了10多趟。

 

  记者问:“你不害怕骸骨吗?”

 

  “今年元旦,我到莺歌海镇莺一社区,帮着墓主吴多华迁祖坟,确实害怕了好几天。”邢增强说:“现在墓主把我当作他家的亲人,才让我帮着搬骸骨,我像捧着自己先人的骸骨,有什么可怕的?”他说,能帮着群众捡先人骸骨是福,不晦气,不忌讳,积德行善。“我愿做每个墓主的亲人,给他们最贴心的服务。”

 

  莺歌海镇莺一社区的陈帝凤准备迁祖坟,按照村里的习俗,挖开墓室动土两天之后,才能把骸骨葬入公墓。2012年12月25日上午,陈家把墓室挖开,当天晚上,陈家七八个宗族兄弟守着先人骸骨。晚上7点钟,出现令陈帝凤深感意外的情景。县民政局的王亮光来到陈家坟地,对陈帝凤说:“我来和你的亲友一起守先人骸骨。”他带来了一顶小型救灾帐篷,因为他知道村里的习俗是阴间人怕亮光,骸骨不能见阳光,他要让骸骨住帐篷。他一直守到深夜12点钟,自己掏钱买来矿泉水、香烟,分发墓主亲友。陈帝凤内心感动得无以言表,只是连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

 

  “只有墓主的亲朋好友,才会深夜到墓地守骸骨。”王亮光对记者说,“我们替墓主守骸骨,是代表政府去关怀墓主,殡葬改革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服务要从头做到尾,才能赢得群众的衷心拥护。”

 

  乐东县委县政府要求工作组走进墓主的家里,贴身细致服务,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办好。县文明办主任陈人德接受采访时说:“乐东殡葬改革势头猛,得益于党员干部转变作风,心暖群众,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到殡葬改革中来。”

 

  真诚关怀打动“钉子户”

 

  2010年8月,东方市农机服务中心副主任符积敏,挑起了一副重担,担任市殡葬管理整治工作组第一组的组长。他参与搬迁了4个村委会和居委会的3516座坟墓。他每天奔波在密密麻麻的坟墓之间,拍照、登记、造册、搬迁。“我躺下睡觉一合眼,眼前都会浮现一大片坟墓。”他最擅长做迁坟“钉子户”的工作。

 

  72岁的罗光梅阿婆住在八所镇人民北路。6月17日,这个曾经的“钉子户”,对记者说起迁坟泪水长流。“6年内,我家死了4个亲人。”从1998年到2004年,她老公和3个儿子均因病过世。剩下一个多病的儿子,家里人都搬走了,她独居2层旧民房。她患严重的骨质增生,行走困难,又无收入,生活困难。

 

  解放社区居委会2010年底动员迁坟,罗光梅阿婆想都没想就当“钉子户”了。“我不动墓地,坚决不搬。”2011年3月,符积敏第一次登门拜访,她连门都不开。同年5月中旬,他再次登门,她隔着铁栅栏院门,挥手往外赶他:“我不搬,你赶快走。”他只好隔着院门向她讲解殡葬改革的意义和市里的政策。过了10多天,他又来了,她终于让他进家门了。

 

  时年50岁的符积敏把罗阿婆当作自己的长辈,慢声细聊。这时他才明白她当“钉子户”的缘由:家里亲人死了4个,她心寒怕去墓地,家里的坟墓都是新墓,怕动了墓地影响风水。她自己走不动,也搬不了。他讲清迁坟的道理后,对她说:“阿婆,你就把我当成你的儿子吧,迁坟的事我来做。”

 

  符积敏叫朋友开车,把罗阿婆带去看马岭公墓,她觉得公墓风水不差,就动心迁坟了。他又开车带她拍照、登记、签迁坟协议,代办好墓穴手续。迁坟那天,他早上6点钟开车带她到墓地祭拜,安排好搬迁公司迁坟。中午12点钟骸骨安葬后,又带她到公墓祭拜。罗光梅阿婆流着泪说:“你比我儿子还好。没有你帮忙,我想迁坟也迁不了。”

 

  东方市要求市殡葬管理整治工作组的116名干部,都变成“服务员”,牢牢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殡葬改革宗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符艳丽对记者说:“只要真心实意为民办事,殡葬改革就一定能得到群众拥护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