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小花 摄影 张健“一棵翠柏,是逝者生命的延续,是生者追思的寄托,也为后人留存一抹生机盎然的绿色……”昨天,木渎山陵文化凤凰公墓举办绿色殡葬纪念园开园暨苏州市第十九次树葬公祭活动,全市105个家庭参与,并将其逝去亲人的骨灰进行树葬。记者了解到,自1993年开展树葬以来,我市有近8000余名逝者长眠于各地公墓的树葬区,融入大自然。近年来,树葬、海葬等绿色殡葬更是渐入人心。

 

  源于自然终而又归于自然绿色殡葬渐入人心

 

  在投入500多万元新建的木渎山陵文化绿色殡葬纪念园中,市民顾先生将他老父亲的骨灰安置在一棵翠柏下,将一束鲜花连同无限的哀思轻轻置于树间。“月初,九十多岁的老父亲去世了,让我们很是悲痛。父亲是一个勤俭节约的人,树葬是他的遗愿。现在,我们是在完成老父亲的夙愿。”顾先生说,一棵柏树是老父亲的化身,也是他生命的延续,这棵柏树也将是我们寄托哀思的标志,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抹生机盎然的绿色。

 

  记者了解到,在苏州,绿色殡葬也逐渐为市民所接收。绿色殡葬一是指节俭办丧事,不掺杂封建迷信的仪式在里面; 二是指葬式,用骨灰回归自然的方法,比如说花坛葬、江葬、海葬、树葬等让骨灰回归自然。市殡葬管理所主任助理赵磊告诉记者,绿色殡葬倡导占地少或不占地、生态化无污染的多元化墓葬形式,按类型主要分为生态殡葬(树葬、花坛葬、草坪葬、海葬)和循环再生殡葬(可降解骨灰罐的深埋方式)等新型安葬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土葬,绿色殡葬更加节地和“环保”,它不占土地或者占地极少,有时还会为城市营造新的大片绿地。

 

  目前的公墓,是第一次殡葬改革的结果,但如今已成为城市化建设的障碍。据介绍,为缓解目前土地逐渐减少的压力,从1993年始,我市在传统墓葬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树葬、草坪葬等生态葬,最大限度地达到不占地、少占地。数据显示,1993年,苏州第一次集体树葬活动时,只有8家丧户为死去的亲人选择树葬;1994年有39户,1995年有25户,去年有96户,这一次集体树葬达到105户。去年,苏州举办第一次海葬有11户参与,今年海葬报名人数已经有28户。目前,我市有近8000余名逝者长眠于各地公墓的树葬区。

 

  让生命在一棵棵树下延续22个公墓开辟树葬区

 

  目前,我市各大公墓墓穴存量都很有限,都相继进入"死墓"阶段,不能再入葬新的骨灰。公墓为何会快速进入“死亡期”?市民政局相关人士分析,由于受“入土为安”传统观念的影响,市民在为去世的亲人安葬时,绝大多数选择传统的墓葬方式,再加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日趋紧缺,这些都促使墓地需求不断增长。来自市民政局的统计显示,我市由国土部门认定的经营性公墓用地2737亩,目前仅有存量用地五六百亩。民政局一位人士称,苏州每年死亡人数在4万人左右,如按80%的人选择入土为安和人均占地0.7个平方米计算,每年将蚕食22400平方米的公墓用地。按照推算,现有的墓地20年内将告罄。

 

  高新区新民公墓是我市最早推行树葬的公墓,这片占地面积约10亩的树葬区如今已是绿树成荫。清明未到,已有不少市民前去拜祭亲人。作为我市最大的树葬区,吴中区横泾公墓尧南墓区2005年就规划10多亩建起供市民埋葬先人骨灰和植树的树葬区。该墓区的负责人说,树葬区推出后很受市民欢迎。每年清明期间到树葬区拜祭亲人的市民,没有一个会点香和烧锡箔的,他们都在树枝上系一根黄丝带,寄托自己的思念和祝愿,这也是树葬区与众不同的拜祭特色。

 

  市殡葬管理所主任助理赵磊说,为了保护耕地,同时也为了减轻市民的殡葬负担,我市22个经营性公墓均推出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生态葬,其中选择树葬的,每穴价格在4000元—8000元之间,政府还会补贴2000元。他表示,树葬让人源于自然终而回归自然,也让人感觉到亲人的生命在一棵棵树下延续。

 

  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荫“厚养薄葬”还待倡导

 

  与其他一些城市相比,苏州的绿色殡葬已经渐入人心,但是这种低碳环保的殡葬方式还需要继续“突围”。目前,苏州有8000位逝者长眠于树下,但与现有40多万个墓葬相比,比例依然很低。

 

  前段时间,家住城西的刘女士遇到烦心事。向来简朴的父亲生前希望百年之后用树葬的方式,让他回归大自然。但是,父亲去世后,她本想遵循父亲的遗愿,报名参加集体树葬活动。结果与老母亲和家人商量的时候,却遭遇到强烈的反对。最后,她只能遗憾地放弃给父亲树葬。刘女士说,自古以来,“入土为安”的观念在人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修坟立碑作为悼念先人的载体和凭证,是千百年来老百姓的一贯做法,而且受“隆丧厚葬”等世俗观念的影响,人们认为坟墓占地阔绰,墓碑精雕细琢更能告慰逝去的亲人,更显出子孙的孝心。不仅如此,在许多人看来,墓地的档次和价格时常与“孝心”紧密联系在一起,墓地越是高档就越显示后人孝顺。压力之下,她也就不能“免俗”了。她说,自己不能完成老父亲的遗愿,希望在天堂里的老父亲能够原谅她的不孝。“尽管老父亲遗愿是树葬,但在选择给老父亲树葬的时候,我们也遭受过来自亲戚的压力。最终,我和家人顶住压力,选择给老人树葬,了却他的愿望。”市民张先生说,传统讲究是孝顺,而尽孝应该在老人生前进行的,并不是风光大葬就是所谓的孝顺。他说,“厚养薄葬”是真正意思上的孝顺,这不仅是对老人的孝,还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土地资源。“百善孝为先,市民应树立厚养薄葬的孝德理念,对老人的孝心要体现在其生前的点点滴滴中。”民政部门的相关人士称,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打破陈旧观念长久以来建立的壁垒,真正使生态殡葬、文明殡葬、节俭殡葬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