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丧环境与时俱进,30多年后殡仪馆再搬迁

  改革开放以前,南京市的殡葬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底子差,设备陈旧,历史欠账较多。位于清凉山的市殡仪馆,被人们称为“三破”(破房子、破炉子、破车子)。

  1980年,南京殡仪馆搬迁到石子岗,经过20多年的不断改造建设,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环境整洁,设施齐全,符合环保要求,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现代化殡仪馆。

  与此同时,几个郊县殡仪馆也先后改造建设,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然而,现在的南京殡仪馆占地仅有68亩,已经不能满足南京市城市发展的需求,面积小带来的矛盾日益凸显。

  “老馆的纪念堂仅能容纳1万多具骨灰,且因年代久远被鉴定为四级危房,现在万具骨灰都被寄存在殡仪馆的临时过渡房里。”南京殡仪馆馆长白陵说。

  每年清明节期间,到南京殡仪馆祭扫的市民有几十万人,造成殡仪馆及其周边非常拥堵,停车十分困难。

  由于容量小、设施老化,虽经多次改造,殡仪馆现有规模和设施设备仍然无法满足市民的治丧需求,与南京的城市地位也极不匹配,搬迁迫在眉睫。

  2009年12月31日,经市委、市政府研究,正式启动南京殡仪馆新馆建设工程,并列为全市重点民生工程。

  新馆设施国内一流,科技和环保理念贯穿始终,满足30―50年的治丧需求

  今年清明期间,南京殡仪馆新馆投入试运行,等道路、交通、公交配套到位后,老馆将搬迁至此。

  南京殡仪馆新馆位于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马家店村西天寺墓园旁,距新街口约15.6公里,总用地面积286亩,总建筑面积50199平方米,停车位519个。这是一座融殡仪服务、遗体火化、骨灰寄存等于一体的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具有现代技术水平和各项环保指标达到国家标准的新型殡仪馆。

  新馆建有告别厅18间,其中大礼厅2个,中礼厅6个,小礼厅10个,可以同时容纳告别人员2000余人;守灵套房24间,可同时供24户家庭守灵;纪念馆可安放骨灰5万具。

  为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新馆设计了多种风格的礼厅、室内葬安放区;为给予市民更加人性化关怀,纪念馆设有专门的祭拜区、祈福区,火化区设有可以全程陪伴、直到火化结束的包间;为使客户治丧更为便利,还配备了餐饮服务、休闲茶社及商品超市等。

  “新馆能基本确保30年领先、50年适用,破解老馆很多难题。”市民政局副局长王军说,新馆项目从选址、建设直至运营,科技和环保理念始终贯穿其中。

  据了解,新馆特别选在主城区下风口,并主动将600米环评线扩大到红线外1公里,最大限度降低了新馆运营对周边环境和民众生活的影响。此外,还引进国内最先进的环保火化炉,配备了最先进的除尘、净化环保设备,通过对气体的二次甚至三次燃烧,不会对环境、大气造成任何影响,更不会破坏牛首山整体自然景观风貌。

  与此同时,新馆还建有先进的污水排放系统,雨污回收、利用系统,采用节电40%以上的新型LED灯管照明,预埋了更加省时、环保、价廉的天然气管道,并实现馆区绿化覆盖率51%。

  此外,殡仪馆现有各种档次的殡仪车,高、中档火化炉,能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治丧需要。

  殡葬设施建设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彰显人文关怀

  业内人士分析,当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提高,必然要求社会的公益性设施的同步提高。不仅要求有清洁、宽敞的环境,更多的要求是与精神关怀相关的基础设施配置。

  “新馆整体造型设计为‘人’字形支撑结构,寓意以人为本、以山为寝、天地人和。”市殡葬管理处处长裴云峰说,这样设计是为了将自然地形、现代建筑、使用功能相结合,突出人文、园林、生态、现代等特点。

  按照规划,南京殡仪馆新馆工程全部建成后,堪比花园,绿化面积将达60%,加上西天寺附近有山,风光旖旎,原始生态和人工雕琢浑然一体,既保留了自然的生态美景,又体现出现代建筑之风韵。

  据了解,南京市的殡葬设施建设一直在改变殡仪馆、墓园在老百姓想象中那种阴森、恐怖的印象,通过园林化的打造,人与自然的和谐,赋予其一种祥和、宁静的氛围。

  花卉、草坪、假山、水池、雕塑、树木……漫步功德园,水声潺潺,鸟语花香,音乐缭绕,亭台楼阁错落,四周绿树掩映,仿佛置身于江南庭院之中。

  从2008年开始,功德园结合墓园实际,在少占地、多景观的前提下,优化设施的成本与容积率,最大化、最合理的利用骨灰安放设施的空间,并与四周的亭廊、浮雕、假山、水池、园林绿化完美结合,逐步规划建成了目前省内最大的生态景观葬示范区。

  雨花功德园常务副总经理阮锋说,生态景观葬区有风格典雅的园林式古典壁葬长廊、庄重美观的塔葬,绿茵茵的草坪葬,回归自然的树葬、炫目的雨花石葬等多种安葬形式,这种创新的骨灰处理方式,延长了陵园的经营年限,保持了陵园的可持续发展,又实现了安葬骨灰、凭吊祭扫、人文景观、传统教育、休闲踏青的多功能融合。

  “普觉寺墓园每年投入500万用于公墓的绿化等工作。”市殡葬管理处陵园管理中心主任张明跃说,现在南京市各大墓园正改变过去以建筑为主的硬质景观建设,更多的以绿化为主的软质景观建设,老百姓凭吊先人,置身自然中,感受到心灵的安慰和人文精神的关怀。

  “殡仪馆和墓园的设计和建设,应当将送葬的人们的需要和感受作为第一位的目标,充分满足活人的感情释放,注重对人的关怀。”王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