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汪玉凯(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正文(民俗学家、中国民族学会理事)

  预防改革成某些人盈利工具

  潇湘晨报:殡葬改革,原本是移风易俗、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农民对殡葬改革多缺乏积极性。除了传统观念使然,还有哪些原因?

  夏学銮:首先,殡葬基础设施薄弱。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公墓和殡仪馆等设施的建设并不完全。其次,是现在殡葬成本较高,现在很多城市的居民都在说“死不起”,墓地的价格居高不下,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就更承受不起。当然,传统丧葬习俗是不可忽略的,人们的观念短时间内难以扭转,这也是殡葬改革最难以突破的地方。

  潇湘晨报:周口强力推进平坟复耕,并将其与村干部、教师、党员的工作和职务挂钩,而村民平一个坟头,可获得200元钱。有人评价这样的方式失于简单粗暴,你怎么看?

  夏学銮:这种方式不可取。平坟复耕本来是一项移风易俗、利国利民的事情。如果与这些人的工作甚至和职务挂钩,虽然可能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但一旦和这些人的利益相关,是不利于改革推进的。说白了,搞不好一项改革的措施最后成为某些人的牟利工具了。

  移风易俗不能依赖行政命令潇湘晨报:在推进民间移风易俗时,行政力量应该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

  汪玉凯:在推进民间移风易俗,努力转变群众旧思想的工作中,政府部门不能依赖行政命令,更多应扮演服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首先,政府要完善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意识到,殡葬改革的目的是服务人民,特别是要加强公益性公墓建设,实施殡葬补助等惠民政策,而不能去谋取经济利益。其次,推行改革过程中,农村基层政府及民政部门切不可冒进,更不能粗暴执法、以罚代管,而是要加以积极的宣传和引导,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支持和参与殡葬改革的积极性。

  改革一定不能忽略人文关怀

  潇湘晨报:如何在推进殡葬改革和尊重民俗、尊重老百姓的感情间寻得平衡?

  汪玉凯:要进一步营造殡葬改革舆论氛围。通过“清明节”、“全国殡葬日”等重要节日,积极开展宣传。同时,要建立业务精、素质高的殡葬管理和殡葬执法队伍。

  杨正文:一定不能忽略人文关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最重要的两件事即生时居住的房子和死后安葬的地方。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不到万不得已不迁坟。如果忽视老百姓的文化心理需求,盲目推进,容易出问题。记者胡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