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彭辉本报通讯员林伟强

  9月1日,威海市民政部门组织举行首次免费海葬活动,共有85位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威海成为我省继青岛之后第二个开展海葬的城市。

  资料显示,威海每年死亡人数约有2万人,多数采取墓葬方式,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较高的殡葬成本也给很多家庭带来经济压力。为推动绿色殡葬发展,今年3月份,威海市民政局下发《关于在全市开展骨灰免费海葬活动的通知》,对撒散具有威海市常住户籍死亡居民的骨灰,参加丧属人数不超过4名的,船舶使用费、可降解盒费、鲜花费、手套费、礼仪费、海葬证费等服务费用全部免除,丧属每超过一人,征收50元。考虑到海葬相关费用由威海市财政负担,对于外地户籍的逝者按每具骨灰500元标准收费。

  自活动启动以来,威海及外地85名逝者的亲属向威海市公墓管理处提出申请。“威海本地人口占到七成,外地人口也几乎都在威海工作生活过,城市人口占绝大多数,高知高收入家庭居多。”威海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于波告诉记者。

  威海首次骨灰海葬的预选海区位于国家5A级风景区刘公岛外海、主航道内侧。工作人员在海葬船舱外固定了8个上宽下窄的铁质漏斗形骨灰撒散装置,每次家属撒放时间约5分钟,祭奠时间约10分钟。伴随着葬礼进行曲,逝者亲属将鲜花摘下花瓣,伴着骨灰撒入大海。

  威海市民王明霞姊妹三人在海葬活动中,一同将父母的骨灰撒进大海。王明霞说,母亲2003年病危之际,就明确跟她们姊妹三人表示,过世后不准保留骨灰。父亲也主张殡葬一切从简,并在生前向她们表达了过世后海葬的心愿。今年7月初,她们的父亲过世,遵从老人的遗愿,她们打算将父母的骨灰进行海葬。“父母生前十分恩爱,一起走过了50年的岁月。如今,他们在大海里合葬,做儿女的也安心。”王明霞说,“以后只要想他们,我们就到大海边看看。”

  虽然免费海葬受到部分人认可,但有些群众对海葬还是心存疑虑。有市民提出骨灰撒海会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对此,于波说:“人体焚烧后产生的骨灰属无机物碳酸钙,这就相当于把一块鹅卵石磨碎了撒进大海,并非有毒有害物质,不会引起水质污染。从火化角度来看,人体火化的温度在1200度左右,如此高温下有害病菌根本无法存活。海底的泥沙为数亿吨,而撒入大海的骨灰量极少,不会对海洋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还有的市民对海葬后无处祭奠亲人而纠结。针对市民的这种担心,有一种意见是在墓地建立一块海葬纪念碑,将参加海葬人员的名字刻在碑上,方便群众祭奠。

  在前期调研中,威海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发现,一些老人尤其是农村老人对海葬不能接受,认为“入土为安”。一些地方殡葬大操大办的风气仍然盛行。

  “今后每年我们都要举办集中海葬活动,进一步向社会宣传这种新的殡葬模式,同时进一步推广树葬、花葬等形式。”于波说。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