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以“绿色殡葬——殡葬行业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为主题的“2019北京殡葬工作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社会事务司、中国殡葬协会、北京市民政局相关领导应邀出席,来自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民政部门、殡葬管理机构、殡葬行业协会、殡葬服务单位、殡葬生产企业,以及科研文化机构的代表共170余人参加会议。累计参会论文数量达到70篇,可谓是一场“绿色殡葬”的学术交流盛宴。
本次会议的形式以学术交流为主,来自政府、高校、企业、协会、媒体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大咖围绕“绿色殡葬”主题,从管理、文化、市场、服务、科技等角度进行深入交流,为殡葬改革发展提供了新鲜独特的视角和启迪。
开幕式上,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北京市殡葬协会会长王占勇致欢迎辞,向前来参会的各界领导、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坚信,大家共同怀着对生命的敬仰,对生命的仁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在这三天的交流碰撞中一定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和影响。
北京市民政局副巡视员李全喜代表北京市民政局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提出了讲政治、顾大局,补短板、促提升,强宣传、营氛围的倡议,体现了首都殡葬行业主动回应领导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首善意识。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殡葬管理处处长刘珺强调了殡葬工作的重要性,指出了殡葬行业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从保障公益、规范管理、提高服务、加强监管等几个方面,对殡葬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北京大学教授王娟以“回归之途,绿色殡葬”为题,从传统文化和殡葬习俗中探究绿色殡葬的起源,认为中国“视死如归”的传统死亡观以及俭敛薄葬的传统习俗才是中国殡葬的正统,倡导绿色殡葬建设,必须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才能创造出更适合现代理念的丧葬形式。
江西省殡葬协会会长涂冬生则认为,人类进行殡葬活动是出于情感的需要、生命传承的需要以及克服恐惧的需要,提出在推动由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的殡葬改革的第二次革命中,应该有选择地保留遗物、精神产品以及生命信息等。
泰康健投高级副总裁兼首席纪念园执行官陈平分析了公益性公墓的发展现状,建议引入“管委会”和“信托管理”模式,实现集约化经营,盘活殡葬服务资源,破解公益性公墓发展困境,平抑市场墓价,实现公益回归。
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负责人、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教授杨根来指出,我国的殡葬管理体制存在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监管方式的问题;职能定位不明,权责不清的问题;执法主体不明确,权责不对称难以监管的问题;行业腐败、暴利,成为“重灾区”。这些问题带来影响,也成为我们继续推动殡葬改革的动力。
秦皇岛海涛集团董事长孙智勇对当前殡葬行业大气排放污染情况进行了剖析,强调要提升环保意识,加大环保投入,以科技手段解决殡葬污染问题,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北京八宝山礼仪公司副总经理王德东介绍了北京市海葬工作的基本情况,与大家分享了北京市如何坚持首善标准,主动融入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开创“海陆一体、多元供给”生态葬建设新格局的经验成果。
中央党校教授、《八宝山》杂志特邀编委、中国政治伦理学会会长靳凤林指出,人们对生死的认识有很多偏见,只有上升到“殡葬学”学科建设,才能让人们真正了解和尊重这个行业。但是想实现这些,促使生死的对立矛盾走向统一,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公益时报》中国殡葬编辑部主任袁琳表示,绿色殡葬的发展,除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外,广大殡葬从业者责任重大,从几十年的发展和实践来看,全国各地殡葬行业管理者,广大殡葬行业从业者,坚定不移,积极进取,为绿色殡葬守住了初心,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王治军指出,我们应该从殡葬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上回头反思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他还引用了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镇江市民政局副局长杨宏斌以镇江殡葬工作实践为例,提出“多彩殡葬”新理念,大胆打破黑白两色传统思维,推出彩妆、彩厅、彩标、彩炉、彩墓,让殡葬事业充满情感,更有温度。
本次交流会得到了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等高校的学术支持。会议共收到全国各地殡葬从业人员及专家学者撰写的论文近70篇,其中理论类40多篇,实务类30多篇。优秀论文将在《八宝山》杂志等业内知名刊物上选登。
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北京市殡葬协会会长王占勇表示,本次会议是新时代殡葬行业的一次盛会,对于深化殡葬理论研究,增进行业内部交流,促进殡葬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殡葬协会将一如既往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凝聚行业共识,创新引领事业进步,促进殡葬行业转型升级,推进绿色殡葬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据了解,交流会次日,主办方还会组织参观考察李大钊烈士陵园(北京市万安公墓),以及八宝山殡仪馆、八宝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