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记者从银川市殡葬管理所获悉,已经连续举办三届的“骨灰撒散黄河集体公祭活动”今年将继续进行,但为了简洁易记,今后更名为“黄河葬”活动。
(本报2月21日08版)
当前,殡葬改革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棺木土葬到推行火化固然是一个进步,但各种豪华的墓地、安息堂,仍然无情地侵占着宝贵稀缺的土地资源。
面对农村耕地减少、城市用地稀缺的实际情况,殡葬改革需要注入新的内涵。早在2009年,民政部明确要求积极推广树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十二五”时期国家殡葬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以绿色殡葬和人文殡葬为主要内涵的现代殡葬。在这方面,银川出台惠民殡葬制度,由政府买单支持“黄河葬”等绿色殡葬方式。但要持之以恒地推广下去,除了政府的政策引导、制度创新外,更需要老百姓的移风易俗、破除陋习。
时下,相当一部分人存有“厚葬薄养”的片面思想,爱面子、讲排场、搞封建迷信,掉在传统殡葬习俗的泥沼里不能自拔。此时此刻,想起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自己后事的安排:不搞遗体告别,不设灵堂,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供医学研粳骨灰撒入大海。小平同志身体力行、后事简办,已经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努力学习这种“最后的简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