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槽子墓地位于海东市平安县小峡镇三十里铺村村南200米的旱台上,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并定名为大槽子汉墓群。近期省考古队在对该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和全面的考古勘探后,共清理出墓葬23座,出土各类文物300余件。

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有陶器、泥质器物、漆器、铜器、兵器、生产工具、玻璃器、料器、铅器、黑釉瓷碗及动物骨骼及植物黍壳等。墓地的墓葬形制丰富多样,砖室墓葬较多,共17座,埋葬人骨也较多。从人骨架葬式现状看分析,该墓地存在着一次葬、合葬墓及二次扰乱葬的现象,同时也不排除有早期盗扰的现象。为研究河湟地区同时期墓葬建筑方式、丧葬习俗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此外,出土文物较为丰富,特别重要的是出土的灰陶小口罐罐底刻有隶属体“屯遮仕”及出土的铜印篆书体“张福”印文。从现有发掘出的墓葬形制及出土物的推断,该墓地大致经历了东汉魏晋、十六国及宋元时期(唃厮啰)。

平安历史悠久,境内30余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遗址证明,早在5000~3500年前,先民已在湟水流域沿岸生息繁衍,境内文化遗存丰富,有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及铜石并用时期的齐家文化、卡约文化和辛店文化。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军进驻湟水流域,平安地区纳入汉朝管辖,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今平安县附近置安夷县,赵充国屯田河湟地区。历经魏、晋两朝,北魏时期撤废,隋开皇元年(581年)湟水县辖。唐至德二年(757年)至大中五年(851年)为吐蕃占据。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崇宁三年(1104)为河湟吐蕃唃厮啰地方政权辖地。元属西宁州,明属西宁卫,元、明时期在今平安镇设平戎驿。清末至民国时期平安辖区先后属西宁县及湟中县第二区。解放后成立平安县,隶属海东行署,后为海东市平安县。

大槽子墓地北距湟水河约700米,国道109从墓地北部400米东西穿过,墓地西紧邻西沟,有小河一条名为小南川河,西距小峡约2公里。小峡汉称漆峡,南为旱台和大山,东为农田,北200米为平安区小峡镇三十里铺村村庄。从墓葬现存情况看,封门砖已被破坏,墓顶塌毁且墓内有大块的河卵石,说明墓葬在早期已经被盗,导致墓上覆土与泥水经盗洞进入墓室,致使木棺朽烂后上漂,人骨也被泥水冲乱,使墓葬不再完整。墓内几无完整器物亦可作为佐证,棺内人骨左下肢骨位置的变化可能是墓内进入泥水时冲击所致,另一具人骨可能为迁葬过来的。墓室中尚有零星状散布的鸡、猪、羊等动物骨骼。

大槽子墓地墓葬形制丰富多样,据此,有关专家认为,根据现有的墓葬形制和砖室墓的砌法可分为八种形制,这为研究该地区的墓葬建筑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