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5月3日笔者在新闻线索人阳光集团行政部职员孟小姐的带领下探访了位于达累斯萨拉姆市Uhuru路和Kawawa路交口的一处华人公墓。根据对墓地的考察,长眠于此的早期华人来坦时间至少可追溯至明末清初,远早于之后大规模移居坦桑尼亚的华人。
接近公墓大门所见,正入口前的地方云集着当地小商小贩。当地青年在公墓正面的围墙旁撑起一处遮阳棚,摆上台球桌,玩得不亦乐乎。周边人群的欢乐喧闹和公墓的寂静孤零形成一种鲜明的落差。离门口不到一米处赫然“矗立”着和公墓拱门一般大小的流浪人员临时住所或储物室,和拱门近距离对视,旁边是横倒在杂草丛中的废弃冰箱。
如果不是墓地入口的拱门上依稀写着“ChineseCemetery”(中国人公墓)一行字,路人很难想象这是一块本该肃穆井然的公墓。公墓大门上的刻字显示,该处公墓建于1950年,但大门已被毁坏殆尽,只剩下爬满青苔和裂纹的围墙。大门周边也已被废旧轮胎、饮料瓶、罐头、塑料袋、破旧鞋服等各种垃圾以及生长旺盛的树木枝叶所淹没。而对比鲜明的是,该“中国人公墓”左侧和后方紧邻一大片干净整洁的穆斯林墓地。
公墓地形狭长纵深,目测整体面积约400平米。刚进入公墓,一股浓烈的令人窒息的垃圾、霉物、大小便、湿气的混合气味扑鼻而来,各种蚊虫蝇类"夹道欢迎"。园内境况乍一看会让人以为误入了一片垃圾场,仔细找寻之后才能辨认出三三两两深埋在各色生活垃圾之中的墓碑。而墓园的树枝上悬挂着衣架和破烂的衣服鞋袜,很明显,曾经有人将这里当成临时的“家”。走进没多久,笔者脚下一软,踩到一团新鲜的粪便——这里俨然也成为附近居民或路人的公共厕所。
狭长的墓地被一处茂密的小树林截成前后两段,从入口处只能走到不到一半的距离,剩下另一半需从围墙外进行观察。据现场不完全统计(小树林可能已将部分墓碑掩盖),包括已无碑文墓碑,墓地内共有墓碑约二十块。而根据一些尚存的碑文,墓碑主人大多来自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以“司徒”和“劳”姓居多,卒年最早为1920年,最晚为1974年。也就是说,这一批华侨中,至少有部分人是先于1968年坦赞铁路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来坦的。
同行的华东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目前在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做研究的陈金龙博士称,根据碑文卒年推测,这一批人有可能是1905年至1918年德国殖民者在坦噶尼喀(1964年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合并成为坦桑尼亚,坦噶尼喀则为合并前的大陆部分)修建中央铁路时从中国引入的华工。
笔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研究发现,坦桑尼亚华人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891年(《坦桑尼亚国际劳工移民之模式、政策和法律事宜》(Patterns,PolicyandLegalIssuesonInternationalLabourMigrationinTanzania)),而据《人口、空间与位置》期刊中《桑给巴尔极其华人社区》("ZanzibaranditsChinesecommunities",Population,Space,andPlace)一文介绍,大规模移居坦桑尼亚的华人华侨主要分三批次:20世纪30年代定居于桑给巴尔的华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坦赞铁路援坦专家和技术人员;20世纪90年代来坦经商的私企经营者及商人。这也就意味着,该处墓地的华人来坦时间甚至早于第一批大规模定居坦桑的华人,也进一步说明了该公墓的历史意义和遗产价值。
据《江门日报》2005年对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司徒氏图书馆的专题报道,该图书馆内司徒氏族谱相对完整,由此猜测墓碑主人或有根可寻,甚至有希望通过族谱联系到他们现在的亲人。广东省开平市是该省的“五邑侨乡”之一,也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早在十六世纪中期便有开平人开始旅居海外,几百年来开平华侨人才辈出。近代的有曾任兴中会副会长的邓荫南、致公党创始人之一司徒美堂、广东早期工人运动领袖之一周文雍;当代的有为家乡捐赠善款的利国伟等。开平的碉楼与村落更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如今此处公墓的存在正是当年开平侨民在海外旅居、生活、留下足迹的历史之镜。
笔者采访了当地居民罗哲(Roscher)先生,他说墓地建起时他还小,大约十年前还偶有中国人来祭祀拜访,后来渐渐无人问津,也就成了现状凄惨的荒园。他也希望中国的这份宝贵历史遗产能得以保护和延续。
孟小姐称,看到早期华人的墓地垃圾成山,被人当做公厕使用,她内心极度悲凉。那种震惊和悲凉,是简单的一张公墓现状照片所远远不能表达的,只有亲临其境才能深感墓地之荒凉、先人之悲哀。她呼吁广大在坦华人华侨尽自己的一份力,对墓地垃圾进行清理,对公墓大门、围墙进行修缮,算是尽到一份海外旅居华人的责任。自发现该华人公墓以来,孟小姐已经积极发动阳光集团内部员工进行筹款,用于公墓垃圾的清理和墓地的维护。但她深深感觉到自己一个人力量的单薄,如若不能团结大众之力对公墓进行彻底修缮,恐怕墓地内埋葬的早期华人仍然魂魄难安。
非洲-中国慈善与文化交流协会在此受《华侨周报》及孟小姐之托,向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在坦华人华侨、华人组织、企业及个人等征集善款及志愿者,用于此公墓的垃圾清理以及修缮事宜。每笔善款都将在《华侨周报》及其微信平台(订阅号查找:huaqiaozhoubao)进行公布以接受大众监督。
此外,本协会也希望墓碑主人的亲人和后代、或知情人士看到本文后,能够转达相关信息,使其亲人能寻根祭祖,让先人孤魂得以安息。
尊重先人是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唯举社会之力才能还墓主们一个干净、清净的安息之所;而保护历史遗产也当是国人应尽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