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6月14日讯 5日,福州日报报道了闽侯上街镇沙堤村村民赵善庆和6位村民一起,为80多位烈士建陵园的感人故事。报道见报后,在市民尤其是该村村民中引起强烈反响。连日来,村民们积极向记者提供相关线索。
解放军常给贫困孩子 吃油条饺子
“你看,这里当时住的都是解放军。”64岁的沙堤村村民赵汝祥指着自家2楼的一排房屋激动地说,这座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大宅子,建于解放前,为爷爷的大哥赵不锜所有,后来成了康复医院的“住院部”。
赵汝祥介绍,这座2层的木宅共有大大小小38个房间,当时住着伤病较重的解放军。“你看,这里还有解放军当时写的字呢。”在赵汝祥指引下,墙上的字隐约可见,只是时日久远,无法辨认。
记者看到,历经几十年风雨,这座木制老宅还保留着原来的外观,只是已不复当年的热闹,显得有些破败,原先解放军居住的房屋堆满了不少杂物。
在赵汝祥的记忆里,“解放军”一词,代表的是可亲可敬的形象。“那时候我还小,他们很喜欢孩子,经常包饺子给我吃,直到1956年左右医院搬离村中。现在想想,挺怀念他们的!”
“我没有少吃他们给的油条。”67岁的村民赵善楼说,他家住在房子对面,看到解放军吃早餐,他起初探出头怯生生地看着。一些士兵看到他,和蔼地拿起手中的油条笑着向他招手:“来,油条给你!”一开始,年少的赵善楼有些紧张害怕,时间久了,便觉得解放军十分友善,把村里的小朋友当亲人一样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