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6月19日讯 昨天,联合考古队开始对北城大桥清代古墓进行为期两天的墓室、棺柩清理,这标志着本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的野外考古部分顺利结束,即将转入室内研究阶段。

  当天上午10时许,南通博物苑新馆东南侧,随着大型吊车的阵阵轰鸣声,墓室内两具棺柩被依次吊出。开棺后,两具棺柩分别可见遗骸和石灰包若干,未见有明显的随葬器物。联合考古队领队、省考古研究所专家杭涛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古代墓葬制度也在不断发展演变,特别是普通民众的墓葬,自明初开始,“简葬”特征愈发明显,一般不会放入太多随葬品,但女性墓内一般会放入墓主人生前所佩戴的金银饰物。由于棺柩尚未完成清理,有无“宝贝”出土,预计一两天内即有结果。

  杭涛介绍,本次考古发掘是南通20年来的第一次正式考古发掘。经过一个多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联合考古队基本确定这一墓葬为清代早期陶氏家族墓葬群。他说,“陶公墓”墓葬砖石结构完整,底部和四周的浇浆以及顶部石封均保存完好,在国内同时期墓葬中极为罕见,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对研究南通清代墓葬埋葬制度和葬俗提供了实物佐证。同时,南通城区由于成陆时代较晚,地下文物遗存相对于其他一些省内城市并不丰富,因此地下文物遗存对南通显得格外重要和珍贵。此外,该家族墓葬群位于清代南通城的城北地区,结合地方志,此为明代嘉靖年间修筑的钟秀山等北五山地区,该区域可能是明清南通城的一处重要墓地。

  联合考古队特别提醒,北五山地区可能还会有其他古代墓葬存在,在今后的工程施工中需特别注意,一有发现应立即上报文保部门,以确保地下文物的安全。

  北五山为南通古城北五座土筑而成的小山,以钟秀山为中心,东西向分布,筑于明代嘉靖年间,与城南狼山等五山遥相呼应。清乾隆《直隶通州志·卷三·山川志》第七页载:“钟秀山,一名土山,上有碧霞阁,按狼五山在州治南十八里,北去三里亦有北五山,明嘉靖中知州高启新筑土成之……”(记者江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