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置灵堂、差人报丧、披麻戴孝、请风水先生看时辰,请吹鼓手奏丧乐……这几天,高凤英(化名)忙里忙外操持着丈夫的丧事。由于高凤英的丈夫希望入土为安,因此她选择为故去的丈夫办理土葬。

与土葬伴生而来的是一系列的问题,丧葬细节繁多,且一个不能少;丧葬费用高昂处处都要钱。在高凤英随身携带的丧葬费用账本上,密密麻麻记载着:请风水先生两万元;纸别墅、纸家电、纸车等各类纸扎1万元;购买棺材两万元……高凤英低下头,“一场葬礼花费6万多元,挥金厚葬的陋习,让我实在吃不消。”

丧葬活动铺张浪费严重

仪仗队着装整齐划一,吹着喇叭、敲打锣鼓,后面跟着长长的人群连绵50多米……今年九月底,清徐县徐沟村一户人家举行出殡仪式,黑色的铁皮大门外排放着20多个花圈,受邀而来3支乐队轮番演奏。

上午9时多,出葬仪式正式开始,仪仗队、鼓乐队、花车队依次排开,后面紧跟着送葬的亲友,一路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引得不少村民前来观看。据一旁的村民介绍,这样的送葬仪式至少花费10万元,而此现象在这里并不罕见。

采访发现,在我市部分农村,一些富裕家庭丧事操办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受此影响,一些农村贫困家庭举债也要把丧事办得风光有面子。以至于一场丧事少则花费三四万元,多则花费数十万元。

镶嵌在城市中的城中村,丧葬事宜虽然不如农村声势浩大,但受传统习俗影响,随意搭建灵棚、停尸游丧闹丧、沿途燃放鞭炮、抛撒纸钱等丧葬陋习普遍存在。市民张琼对丧葬陋习表示了极大反感:“有住在城中村的亲戚去世,我领着孩子回去奔丧,孩子看了摆在院子里的棺木、纸扎的童男童女和人们的哭丧后,一段时间都不敢独自睡觉。”

家住尖草坪的王国强说:“有人认为丧事办得越大,越能体现对父母的孝心,于是现在停棺不过七变成了停棺不过九,有的人家甚至可以把棺材摆在院子里15天。”丧葬陋习死要面子活受罪

“相比较于节俭文明的火葬,土葬要求更多,花费也更多,但村里人必须一一遵循,要不会被别人戳脊梁骨”,阳曲县泥屯村一村民表示,虽然他们也明白在老人后事处理上大操大办不好,但对身处在格外注重人情关系的农村来说,真的身不由己。

一些村民表示,在老人后事上注重他人目光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上的不堪重负。“村里人挣钱不易,却要把辛苦钱换冥品,心里难免不是滋味。”

采访中,不少村民坦言,一些困难家庭,为了所谓的孝道、心安,甚至不惜举家借钱,孩子停学,为老人办理后事。丧葬俨然已成为农村的一大危害,腐蚀着人们的心灵,污染了社会风气。

更有村民直言,那些铺张办丧事的人其实就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

专家建议“时移则俗易”

就丧葬陋习,市社会科学院专家张明表示,我国是几千年的农耕国家,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古代有女娲造人的传说,人从泥土中来,还会再回到泥土中去,所以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入土为安的土葬习俗。虽然殡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孝文化的集中体现,但随着城市环境的变化,社会文明程度的演变,它应该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