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溪,由于传统的土葬习俗,不仅中心城区被坟山包围,各县的县城面山也被逐步“白化”,坟墓围城困局日益加剧。死人与活人争地的严峻形势摆在眼前,传统丧葬习俗给生态、经济和民生都带来了巨大压力。
要慎终追远,也要绿水青山。2013年7月,市委政府要求,将殡葬改革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建设文明幸福宜居城市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此后不到半年时间,玉溪市先后出台7个殡改方面的文件,不断完善殡葬改革制度,制订殡葬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确保2015年全市火化率达100%。今年,玉溪殡葬改革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并取得重大突破。
冬日的暖阳里,走进新平县平甸乡桃孔村庙山公墓,一片青山绿树之间,规划有序的五排墓穴依山而建,翠绿的柏树已有一米多高,配套的焚香炉、休息亭、停车场一应俱全。据平甸乡副乡长罗开宇介绍,庙山公墓占地4.7亩,规划墓穴169个。4月开工建设,6月底完工后,许多村里的老人来看过后纷纷感叹公墓美观大方。
这个仅用两个月就建设完成的农村公益性公墓,是我市在殡葬改革过程中,一步一个目标,扎实推进改革工作的一个缩影。
基础设施建设大步推进
以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担为宗旨的殡葬改革,符合玉溪市“山区多、坝区少,山地多、耕地少”的基本市情,也符合我市生态建设要求,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近年来,我市逐步完善与殡葬改革相配套的地方性文件,稳步推进殡葬改革。但由于殡葬改革各方面工作的全面深入推进还需时日,群众入土为安的观念还根深蒂固,加上殡葬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导致殡葬改革时时在推,却一直难有突破。
相关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每5万人就有一个殡仪馆,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每个县区都有一个殡仪馆。而玉溪此前仅红塔区、新平、元江有殡仪馆,此外,我市骨灰型公墓的建设也明显滞后,之前已投入使用的56个农村公益性公墓大都属于遗体型公墓,已有的几个骨灰型公墓则属经营性公墓,价格并不便宜。基础建设滞后,无法满足群众需求和提供更好的殡葬服务,严重制约了殡葬改革工作的推进,截至2012年,我市火化率仅为19%,远低于全国49%和全省29%的平均水平。
今年以来,按照《玉溪市殡葬改革目标管理责任书》要求,各县区把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殡葬改革首位,根据自身特点调查研究,制订计划,倒排时间表,使公益性公墓和殡仪馆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截至11月25日,易门、澄江、华宁三个县的殡仪馆投入使用,通海、江川两县的殡仪馆12月底可建成。全市已建成经营性公墓5个,农村公益性公墓208个。
对于庙山公墓的快速建成,罗开宇说,除了政策和资金支持,主要是尽量遵从民间丧葬习俗。他们在规划之初,就把桃孔村的老人集中起来,从墓地选址、朝向到排水沟设置,甚至台阶和墓穴数目“踩单不踩双”,都充分听取老人们的意见。“这样做,不仅公墓建设意见统一,也为后期清理整治‘活人墓’,推行火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因为老人们在讨论过程中,已经认可和接受了殡葬改革的政策和理念。”
在元江县曼来镇公益性公墓,整合一镇三村共200万元资金建设的1500个墓穴已经完成,能够满足曼来镇火化区6000多人口40年的丧葬需求。元江县通过采取统一打包审批的方式,全县投资2440万元建设的51个农村公益性公墓手续齐全,不留隐患;投资4718万元建设县城经营性公墓,规划墓穴8000个。按照20年的使用期计算,全县公墓建设大于火化区需求,为以后火化区扩大预留了空间。
在新平县古城街道昌源社区公墓,焚香炉甚至很人性化地分成十二生肖,充分满足群众需求。在澄江县凤麓街道牛宝山公墓,苍翠的柏树使整个公墓与周围青山绿树融为一体,新落成的殡仪馆宽敞明亮,分区科学。而2011年即竣工投入使用的新平县殡仪馆,更是大力引进人才,先后招聘两名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致力于为群众提供专业的殡葬服务。
解决了治丧“到哪儿去”的问题后,市委政府将目光投向前端治理。
治理乱埋乱葬促移风易俗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民间丧葬讲究排场,攀比之风突出,加上对“死人与活人争地”现状和墓地价格上涨的担忧,大量未死先占地的活人墓、圈地墓开始出现。有的占地和建设规模让人瞠目,动辄几十平方米,墓穴、墓碑,甚至凉亭、桌椅都“配套齐全”。
市民政局提供的数据表明,全市仅活人墓就有3万多冢。按每冢3平方米保守估算,已占据10万平方米的青山,而实际的活人墓占地,远远超过3平方米。为此,全市在前期摸底调查、宣传发动的基础上,于8月进入实质性清理阶段,对省市县乡道路两旁、非丧葬区和辖区内的活人墓、圈地墓等乱埋乱葬行为进行治理。
在元江县城东边有一座鱼台寺大山,盘旋的山路两旁,不时有零星的碎砖块闯进视线。澧江街道副主任郭照明说,因为老百姓认为这座山风水好,自明清以来,就是传统的丧葬之地,近年开始出现大量活人墓和圈地墓,导致在县城一抬头,就能看到山上白花花一片。随着鱼台寺被列为国家和省级公益林区,元江县在去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面山进行了绿化。借殡葬改革的契机,澧江街道重新选址建设公墓,同时对鱼台寺大山进行清理,共清理出611冢活人墓,大的70多平方米,小的也有20平方米。虽然大部分都是仅圈占坟地的圈地墓,但一米多高的空心砖砌围墙,仍然挤压着林木的生存空间。一片已经拆除的活人墓,占地达200平方米,因为水泥浇筑无法完全平毁,仍能看出原来的模样,围墙、铁门,过道和台阶石砖铺就,祭祀台、立柱贴瓷砖,在周围一片绿树中格外扎眼。
随着政策宣传的深入,大部分群众自动拆除了圈占的墓地。50岁的那汝忠见过些世面,以他个人的看法,土葬对死去和活着的人都不好,如今政府提倡火化是好事,平毁活人墓其父母也想得通。9月24日,元江县拆除违建墓地719冢,在全市率先完成乱埋乱葬清理治理工作。副县长陈家福说,开始宣传非常艰难,因为要打破千年传统,但随着组织领导、经费投入和宣传发动到位,公益性公墓建设和清理整治工作都顺利完成。下一步,将在抓火化率上下功夫,通过纳入考核,加强殡葬服务,实施惠民政策,确保2015年火化区火化率达100%。
在新平县,说起殡葬改革,很多人都会提及十年前。据县民政局殡葬管理所所长李永济回忆,2004年4月,新平核查县城面山范围活人墓2256冢,还不包括只建有月台的墓地494冢,但当时的治理工作没能坚持下去,此后,随着墓穴的增加,远远望去,县城南北面山白花花一大片。“人在中间,坟在两边”,再靓丽的城市景观也会黯淡无光。2008年,新平县开展县城面山“青山白化”治理工作,将面山乱埋乱葬统一迁入大坝山、大野坪、公鸡坡3个农村公益性公墓。当时的治理取得一定效果,却没能彻底消除未死先占,乱建坟墓的行为,随着活人墓修建之风盛行,其数量达到了6611冢。
今年以来,新平县自上而下形成共识,将殡葬改革工作前移,自加压力,在做细做实公墓建设工作的同时,不断融入政策宣传、意识引导,为清理整治乱埋乱葬消除了许多阻碍。在桃孔村,聊起治理活人墓,80岁的吴纯周老人说,这些年农民日子慢慢好过了,有的人家开始建,其他的也就跟着整。他今年2月份也花一万多元建了一冢,后来乡上、村里都在宣传,他也想得开,让子女去拆掉。老人说,火化也好,用个骨灰盒,进建好的庙山公墓,省钱省地还省木头,帮子女减轻负担。
桃孔村委会党总支书记马光会觉得,殡葬改革是为子孙后代做了件好事。他说,桃孔村周围的山上原本树木苍郁浓密,可这些年建起来的活人墓加上老坟,已经每座山都有,对植被破坏大。随着政策宣传,以及村“三委”班子成员和党员带头,全村98冢活人墓全部自行拆除,包括他79岁的老母亲,空坟已经建了十多年,最初他担心老人家难以接受,可一提,老母亲就说已经在电视上看见宣传了,既然全部都要拆就拆吧。马光会说,看现在老人们的反应,进入火化期后应该阻力不大。
截至10月31日,全市平毁活人墓31862冢,植树遮挡和平毁迁走实坟29229冢,绿化植树近9.5万株,基本实现治理目标。完成了全市火化区划定并报省政府审批,共覆盖八县一区66个乡镇(街道)401个村(居)委会3622个村(居)民小组。其中澄江县于7月1日、新平县于10月1日提前实现火化区火化率100%。截至10月底,全市火化率达49.82%。
殡葬改革成效渐显
为了让群众更加自觉地落实殡葬制度,各县区纷纷出台补助办法,实施惠民殡葬政策,对符合条件,死亡后进行火化,且进入经营性公墓或公益性公墓安葬的,给予2000到5000元不等的补助。“一些农村家庭还是很在意政府补助资金的,拿着4000元补助金,节俭一些的家庭从人员死亡到进入公墓安葬基本不用花钱,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澄江县一名民政干部介绍。
一些群众则已切身感受到了殡葬改革的好处。
在新平县桂山街道龙泉公墓,刚刚建设完成的公墓最高一层,已经有几十冢骨灰墓,一些墓穴前,摆放着悼念的糖果、鲜花。刘世祥86岁的老岳母也安葬在这里,刘世祥觉得,火化进公墓挺好。之前,老岳母和他们夫妻俩都建了空墓,政策宣传以后,他们自己拆除平毁。如今,岳母在医院去世后火化,兄妹几家开着车,抱着骨灰盒到公墓将老人安葬,骨灰盒加上石碑共花费3000元,领取惠民殡葬补助后,自己仅需承担1000元。刘世祥说,要是土葬,光抬棺就得请十几个人,加上棺木、请客等开销,至少得3万元。如果每户的丧葬费用像刘世祥家一样,那么民间节约的资金将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以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全市总人口230万,死亡率6‰计算,每年死亡人数约为13800人,刨除国家规定允许土葬部分,取整数1万人,每人节约3万元,全市每年即可节约丧葬费用3亿元。
刘世祥说,现在公墓环境整洁又有人管理,上坟祭奠都很方便。指着旁边不远处的遗体墓老坟,他表示,就是用双人骨灰墓来比较,一冢老坟占掉的面积,也足够建十多个骨灰墓。“这算是我们为后代做点善事吧!”
在工作过程中,有部分人不理解殡葬改革的意义,总问民政干部,为什么要改?对此,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刘昭说,大道理不讲,只要算算殡葬的生态账、经济账、民生账,大力推进殡葬改革的重要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土葬,尤其是豪华墓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以红塔区为例,全区42万人口,按照6‰的死亡率计算,每年死亡人数在2500人左右。如果将时间拉长,从20年前算起,刨除人口增长因素,红塔区20年间至少增加了4万座坟。这些坟即便以每座3平方米计算,占地面积也达到12万平方米,还不包括间隔、通道;以平均每口棺木用0.5立方米木材计算,仅制作棺木就需要耗费大约2万立方米优质木材,而死人与活人争地、争资源的局面还在持续着。以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全市总人口230万计算,每年死亡人数约为13800人,刨除近两成的火葬人口,每年因土葬浪费的土地仍将超过66240平方米,浪费优质木材5520立方米,而砌了砖块、立了碑的坟墓使青山白化成为永久的“景观”,留给子孙后代和城市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
在彝族、哈尼族等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等传统丧葬习俗,导致停棺家中十几天甚至一个月成为常态,污染环境,增加感染隐患的同时,也使丧葬开销成为许多家庭的沉重负担。元江县民政局局长杨顺福调查过,办一场传统土葬丧事,花费最低3万元,一般也在5万元左右,高的甚至达到8万元。按2013年元江农民人均纯收入7971元来计算,一户农村家庭要用三到五年的积蓄才办得了丧事,而在元江许多山区农村,农民的经济收入并不高,即便在红塔区这样经济情况较好的地方,不断攀比增加的丧葬开支也让群众难以承受。高仓街道的范文林经常帮村民治丧,在他眼里,七八万是基本,十万元以上的也不在少数,大家都担心办不好丧事被人认为不孝。
刘昭说,以前碍于乡风民俗和民间舆论,大操大办之风盛行,给许多家庭造成很大负担。实施殡葬改革后,大家都一样火化进公墓,等于把套在老百姓头上的封建迷信紧箍咒给解除了,所以殡葬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老百姓。
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同样扩充着的坟墓与城市的冲突加剧,死人与活人争地现象日益突出。2002年,为建设红塔区森林生态公园,发展红塔工业旅游,我市对关索坝的4000余座坟墓进行搬迁补偿,拉开我市坟墓搬迁大幕,加上普庙大山墓地的建设费用,整个迁坟工程投入巨大。此后,许多城市建设的重大项目,迁坟都成为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在市民政局留存的一批坟墓搬迁批复文件中,“坟墓迁移安置总费用控制在1.2亿元以内”这样的字眼,足以说明争地的严峻现实。
殡葬改革后,这一形势将得到逐步扭转,等于为未来的城市发展减少阻力与节约资金。
“澄江人多地少地价贵,如果还不推行火葬,项目建设会因土地问题难以落地,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更加突出。”在澄江县召开的殡葬改革工作大会上,澄江县一名县级领导如是说。也因此,澄江殡葬改革走在了最前头,7月1日起,全县实现了辖区内全部划定为火化区、火化区内除政策允许土葬外一律火化、火化后一律进入公墓的“三个百分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