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李雪杰)他是一位80岁的老人,用生命里30年的光阴守护着榛子镇陈官营的烈士陵园,他说做这件事的初衷只是为了告诉世人,今日的和平是烈士鲜血换来的,要感恩,要珍惜。每年清明节,在别人都遗忘了这些烈士的时候,陈相却总不忘到烈士墓前祭拜。许多烈士牺牲在了战场上,而他们的英雄事迹也随之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鲜为人知。为了让烈士们浴血杀敌的抗战事迹流传下去,退休后的陈相骑着自行车,在周边60座村庄向村里的老人询问榛子镇抗战中的烈士事迹。为了更好的传播烈士事迹,80岁的陈相老人学习电脑上网、写博客。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许多烈士家属赶来拜祭失去音信多年的亲人,陈相的守护让烈士家属心中也多了一份慰藉。30年来,他的心中一直有个坚定的信念,守护烈士墓,盼望后人珍惜今日和平,永记烈士恩情。  在滦县榛子镇陈官营村西,有一座烈士陵园,陵园内安葬着十余名抗日战争烈士和百余名解放榛子镇时期的烈士。陵园的管理员是本村一位80岁老人陈相,上个世纪80年代,陈相从滦县县委农村工作部退休回乡,却发现原本安葬在本村刘家坟周边的烈士墓地一片狼藉。墓碑在风吹日晒下已经难辨字迹,坟头经雨水风沙侵蚀几乎消失殆尽。看到这种景象,一向崇敬烈士的陈相老人决定为这些烈士修建陵园,他向当地政府递报告、写提案,在政府部门努力下,陵园建成,烈士们有了归宿。烈士墓建成后,陈相时常过去修整打扫,守护陵园,并在清明节组织祭扫活动。为让烈士事迹得以流传,陈相骑车走遍了周边60余个村庄寻访烈士事迹。
    陈官营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个有名的革命堡垒村,也是受到日军残害的重灾区,陈相老人就出生在这里。父亲在村外站岗放哨、护送八路军,帮助八路军扒公路、割电线,母亲在家照顾8名受伤的八路军,给八路军熬粥、煮鸡蛋。陈相从小就在这样拥军爱军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对抗日英雄充满敬佩。
    1948年,解放榛子镇的战斗打响,陈官营是革命老区,这场战斗中牺牲的战士们就被运到了陈官营的墓地进行安葬。1983年,陈相从滦县县委农村工作部退休回到了陈官营老家,却发现随着岁月流逝,原来的烈士墓已经被侵蚀的不成样子。有的烈士墓坟头被夷为平地,村民在这里开荒种地,还有的村民在这里挖土,烈士的尸骨裸露在外,一片狼藉的烈士墓让陈相十分痛心。“这些烈士是为保护我们这些老百姓才牺牲的,我们现在生活好了,不能忘记他们。”怀着这样的想法,陈相决定向当地政府部门反映,在陈官营修建一座烈士陵园,让这些烈士有个归宿。陵园建成后,老人就成了这座烈士陵园的义务管理员,隔三差五就到陵园来看望烈士们。园内长草了,他就带着锄头、镰刀来清理,哪个坟头被风雨侵蚀了,他就拉来一车土修葺,在重要的祭拜节日,老人总不会忘记到烈士陵园来祭奠先烈。在老人的照料下,这座小村庄边上的烈士陵园显得体面多了。现在,这座烈士陵园已经成为唐山市的爱国主义文化教育基地,到清明节的时候,周围8个村庄的400余名师生会来这里给先烈扫墓。
 1987年开始,陈相开始着手搜集抗战烈士的事迹。带上一个本子、一根笔,骑上自行车,这是陈相出行采访的装备。为了让烈士的英雄事迹流传下去,让后人知道今天的和平如何来之不易,陈相骑遍了周边60余个村庄。为把这些事迹传播得更广,2010年,陈相开始学习电脑上网、发博客。现在老人的博客点击率已经超过25万了,每天都有近百人访问,也有越来越多人了解了这些英雄事迹。
    人物回访:
    12月11日,记者再次来到陈官营村,见到陈相老人时,他正在电脑前一字一字地整理抗战烈士的资料。屋子里有些冷,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老人工作的热情,他已经把整理烈士事迹资料当成自己的一项事业。和几个月前相比,老人更有精神了,一直向记者讲述他最近搜集到的新事迹。桌子上放着厚厚一叠打印资料,老人告诉记者,这都是他打出来的,正在整理修改,希望能够编撰成册,让更多人看到。“到2015年我入党刚好60年了,对我个人来说这也是值得纪念的日子,我现在整理的这些资料,希望到时候可以出书,这也是我的一个心愿。”陈相告诉记者。
    老人的家就在陈官营村西,和烈士陵园的距离不足200米,陈相告诉记者,他在下雪后那天刚刚去打扫过。进村的水泥路几乎都结冰了,而从陈相家到烈士陵园的那条小路却一点雪都没有,这都是老人辛勤打扫的结果。老人告诉记者,媒体报道他守护烈士墓的事迹后,多位烈士家属给他打来电话,“有的是想寻找自己在解放榛子镇战争中牺牲的亲人,看看是否埋葬在陈官营的烈士陵园;还有的烈士家属通过电话向我表达感谢,让牺牲的烈士有个归宿,也让他们心里有个安慰。虽然还有很多无名烈士没有亲人来祭拜,但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人了解他们了,这也是对烈士的一种纪念。”陈相说。
 枯黄的荒草掩埋在皑皑白雪之下,烈士陵园一如往昔安静,在寒冬里显得更加庄严肃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石碑矗立在烈士墓前,鲜红的几个大字昭示着烈士们浴血杀敌的英勇事迹。陈相抚摸着刻在石碑后侧的碑文,向记者讲述着那场惨烈的解放榛子镇战斗。他告诉记者:“只要我还活着,就会继续守在这里,每一年的清明节,我都会代替那些无名烈士的家属,来祭奠他们。”在老人看来,守护陵园不仅仅是在告慰烈士,更重要的是在警醒后人。“这是很简单却常常被人忽视的道理,和平年代不忘烈士恩情,不铭记历史,就不会明白居安思危,更不懂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陈相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