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在主张丧葬从简的今天,世界各国在这方面有哪些新风尚呢?接下来,记者就带你去了解一番。
澳大利亚
火葬与立埋逐渐流行
死人与活人争地,在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也出现了。观念开放的澳大利亚人,开始选择更环保及更节约的丧葬方式,火葬及棺材直立埋藏,在大都市逐渐流行起来。
澳大利亚人口接近2400万。国土面积约762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六位,每平方公里人数仅为3人左右,是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不过,在悉尼和墨尔本这些大都市,在人口增长和老龄化的双重压力下,丧葬难的情况正在加剧。
当地专业机构预计,在2015至2016财年,65岁以上人口占澳大利亚总人口的比例将增至16.6%,而5年前这一数字只有14.9%。
市场供求紧张的表现之一是,悉尼和墨尔本墓地价格逐年增长,墓地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小。比如,悉尼西区一块1米宽、2米长的墓地,价格大约在1.6万澳元到3万澳元(1澳元约合4.7元人民币)之间;而在悉尼东区和北区,墓地价格要贵一倍以上。
另外,在澳大利亚安排一个葬礼,一般还会涉及葬礼顾问费、棺材费、鲜花费、教士费等各种费用。其中,葬礼顾问费按小时收费,棺材费则根据不同等级材料,从数千澳元到数万澳元不等。
据估计,澳大利亚殡葬行业2015年总收入将从去年的9.31亿澳元增至10.8亿澳元。
为了帮助节约葬礼开支,墨尔本所在的维多利亚州的一家殡葬公司推出了一种新型墓葬法,即把棺材由原来的躺式变为直立式,以节省墓地空间。
另外,随着观念更加开放,环保意识加强,同时为了节约费用,澳大利亚人采用火葬的人数也稳步上升。在澳大利亚,火葬费用大约只有土葬的一半。调查显示,澳大利亚选择火葬与土葬的比例,已从10年前的55比45提高到现在的65比35。
澳大利亚人崇尚自然,善于营造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墓地设计和管理也充分体现“生于自然、归于自然”的绿色理念。澳大利亚的不少墓园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其中管理人员70%以上是绿化园艺管理专业人员。有的墓园与居民区相邻,两者相安无事。
在悉尼也有多个华人墓园,其中,龙宝山华人永久墓园是悉尼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华人陵园之一。在每年清明节、重阳节等重要华人传统节日,龙宝山墓园都要举办活动,如金鱼放生、邀请僧人祈福等。 新华社
美国
绿色安葬:让逝者回归自然
美国丧葬以传统土葬为主,有宗教与非宗教仪式之分。宗教葬礼一般在教堂举行,很多教堂有自己的墓地;非宗教仪式大多在殡仪馆举行,安葬在公墓或者私人墓园。据北美火葬协会估计,目前美国和加拿大的火化率为35%,到2025年火化率将超过42%。绿色安葬,也称为生态安葬,因为环保、节俭而且简单,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美国丧葬费用专家迈克·特斯塔估计,目前美国丧葬人均费用,包括殡仪馆、土葬或火化、棺木、墓地和修墓等,共计为7000至1万美元(1美元约合6.02元人民币)。
美国官方和一些民间组织积极推动“厚养薄葬”,并研究传统丧葬包括火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美国农业部统计显示,传统土葬要用掉大量的木材、钢材和水泥,占据大量的土地。还有一些研究显示,火化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
据美国绿色安葬协会介绍,绿色安葬起源于英国。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创建了第一个绿色墓地,21世纪以来发展迅速,目前全美32个州有绿色墓地。这些墓地没有任何钢筋水泥等人工建筑,墓穴和周边环境尽可能保持自然状态,其理论是人来源于自然,最后也应该回归自然。“尘归尘,土归土”。绿色安葬的骨灰盒或棺木都采用降解材料。土葬者尸体不涂抹防腐剂,用毯子、白布包裹或采用未上过油漆的薄木板、纸板做棺材。
纽约州绿色墓园位于纽约州北部的一个山坡上,是一片废弃的奶牛场改建的,占地3200多公顷。四周森林与河流环绕,环境优美。据该墓园管理方介绍,墓园一切都保持原始状态,不用除草剂,也不用人工浇水维护。
与传统安葬费用相比,绿色安葬要便宜很多。土葬墓穴单价1000美元,每个面积约21平方米;火葬墓穴每个350美元,面积约5平方米。该墓园禁止立碑,也禁止使用水泥等人工材料,但允许在天然的石头上铭刻死者的名字。墓园管理方承诺,所有墓穴的主人都可以永久性享有这片土地。
美国绿色墓葬的形式很多。树葬是指在合适的地点设置花坛,采用专门设计的可降解骨灰盒,埋入地下后在上面种树或者种花;海葬则是将骨灰撒入大海或者将骨灰与混凝土混合后做成人工珊瑚,沉入海底,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之地。
丧葬绿色从简与某些宗教教义相吻合,因此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绿色安葬让人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不仅更适合保持个人价值,而且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与繁荣。许多死者亲属也认为,让自己所爱的人栖息在树木、灌木和鲜花丛中更富有人情味。 新华社
瑞典
新型环保葬礼:利用液态氮处理遗体
北欧国家瑞典在丧礼和祭祀方面延续了其一贯的简约和崇尚自然的生态理念,亲朋好友相聚一堂,一束束鲜花寄托了对逝者最深厚的情感。
在首都斯德哥尔摩地区,举办葬礼的费用与当地居民人均约2.8万瑞典克朗(1元人民币约合1.4瑞典克朗)的月收入相比并不昂贵。如果委托殡葬公司组织并在教堂举行传统的葬礼仪式,包括棺材、悼念安排等所有相关物品和预约教堂等事项只需支付1万瑞典克朗左右。殡葬公司有时还会提供一定的促销服务,对其中某项服务如悼词的撰写等内容进行免费赠送。若不举行悼念仪式而是选择火化后直接下葬,费用约为5000瑞典克朗。
在教堂举行的葬礼是瑞典传统的方式。通常在悼念仪式后,亲朋好友会聚在教堂一处地方简单吃点东西,食物由教堂根据参加仪式的人数来安排,三明治和甜点等两三种日常的菜品便是全部内容。遗体火化后,骨灰被安葬在教堂的墓地中并立好墓碑。随后的每一年复活节期间,在逝去亲人的墓前,人们会献上一束黄水仙花和一盏点着蜡烛的长明灯来寄托对逝者的怀念。
此外,瑞典一些殡葬公司和研究人员近年来也在致力于寻找更加生态、更能回馈大自然的殡葬方式。瑞典女生物学家苏珊娜·威·马萨克几年前成立的液态氮殡仪馆如今已吸引了2300多名意愿登记者,这种利用液态氮处理遗体的新型环保葬礼充满科幻色彩,整个花费约为3000瑞典克朗,不但进一步降低了殡葬费用,还让逝者在大自然中获得另一种形式的“重生”。
据介绍,专业人士会先把遗体放置于零下18摄氏度的环境中冷冻,然后放在可降解的棺材里。接着,再把棺材放入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态氮里,轻轻摇动,遗体会分解成直径为约5毫米的小颗粒。在除去“颗粒”中的重金属后,便可把“颗粒”装进一个由玉米淀粉做成的可降解容器,埋入墓园地下。墓园中将种植各种植物,遗体留下的“颗粒”可以给这些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
一位意愿登记者在威·马萨克建立的殡仪公司“电子逝友书”上写道:“这种殡葬方式非常符合我一生对自然热爱的生活观,在去世后能够将自己回馈自然是最完美与和谐的选择。” 新华社
阿根廷
简化流程成趋势
生死事大,地球人概莫能外。一次体面的人生告别,一次庄重的葬礼,对死者是个交代,对生者是个慰藉,所以阿根廷人对葬礼比较重视。
亲人的离去让人难以接受,除了失去至亲的痛苦之外,还要考虑如何选择合适的丧葬服务,在一系列仪式中完成与逝去亲人最后的告别。阿根廷许多家庭在葬礼开销何为适度的问题上纠结不已,因为难以取舍的服务和费用太多了。
据了解,阿根廷的殡葬服务价格自2014年起普遍上涨了30%,基本服务费用在4000比索到2万比索(约合2800元至1.4万元人民币)不等。另有一些高级殡葬公司,服务价格甚至可达1.5万至20万比索(约合1万至14万元人民币)之间。
棺木价格是阿根廷传统丧葬服务的重头。据米切尔科斯塔丧葬服务公司经理圣地亚哥·罗梅罗介绍,棺材因产地不同而价格不同,通常进口较本地生产的更贵,另外棺材的材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价格。例如,一具杨木棺材价格约为6000比索(约合4200元人民币),而由橡木制成的棺材价格可达数万比索。
近十年,随着墓地和棺木价格的上涨,火化开始成为阿根廷丧葬的主流,约占总数的70%。但是精明的商人善于拿捏逝者家属的心理,在骨灰盒的材质上继续做文章。比如一个普通松木制成的骨灰盒只需要1000比索(约合700元人民币),一个雪松木制成的骨灰盒价格却高达4000比索(约合2800元人民币)。
通常,阿根廷公共机构会提供火葬服务,收费大概在1000比索左右(约合700元人民币),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政府还会提供丧葬费用补贴。但是近年来,服务更加个性化的私人火葬服务开始流行,其中包括服装、音乐、纪念品等服务,一单的价格通常是公共机构服务的5倍左右,如果包括餐饮、安保、停车等服务,则价格更高。
随着丧葬费用增长,葬礼简化正逐渐被多数阿根廷家庭所接受。阿根廷祖彼丧葬服务公司经理豪尔赫·马蒂诺介绍说,现在的阿根廷人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会用很长的队伍送葬,同时简化了很多其他仪式,“一方面是出于经济考虑,另一方面则是为避免让冗长的礼仪使家属承受更多痛苦”。
在阿根廷,墓地选择也是决定丧葬成本高低的重要因素。一个公共墓地,只需每4年支付1000比索(约合700元人民币)的管理费;而私人墓园,一小块墓地价格在1.5万至15.6万比索(约合1万至11万元人民币)之间不等,因所处地段不同而异,除此之外每周还要交纳约500比索(约合350元人民币)的维护费。
最近几年,阿根廷人的丧葬观点也在发生变化,总体来看简化流程成为一种趋势。一些阿根廷家庭开始对死亡采取一种更加释怀的态度,比如火葬后不举行仪式,只是把骨灰撒落在有意义的地方或者教堂的墓园,平日只是在家中以照片和鲜花怀念逝去的亲人。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