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发布了一份《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2015)》,其中的数据显示,墓地消费占整个殡葬消费的87.5%。也就是说,已推行了十来年的生态葬,依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支持。

栏目主持

在太原的一处陵园,现在正以自动报名方式推行绿色丧葬,平时树葬仅收费千元左右。这个清明节,则完全免费。

清明四月,当你加入扫墓的人流,为缅怀逝去的亲人而“劳民伤财”,连连感叹墓地价格年年上涨“死不起”的时候,你的脑海里是否出现过“生态葬”——赋予死亡新意义并能造福于后代的三个字?

生态葬是指遗体火化后,通过树葬、草坪葬、花葬、壁葬和骨灰撒散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生态处理骨灰方法,具有环保、节能和成本低等特点,价格比普通墓葬方式至少便宜一半以上。

生态葬的推行,国外早就先而有之,一些发达国家率先以“绿色殡葬、人文殡葬”为中心,创新殡葬服务理念和丧葬方式,引导殡葬消费理念和行为,满足现代殡葬消费新需求,节地、环保、低碳的绿色殡葬已逐渐成为主流葬式。例如:英国伦敦的“二手陵园”,尝试出租“二手墓穴”,以解决墓园无处可葬的危机,提升墓园有限空间的利用价值;美国、西班牙等国出现“音乐葬礼”、“绿色公墓”、“太空葬”、“珊瑚礁石葬”等;奥地利和英国更是与时俱进推出了“二维码墓碑”。

从网上公布的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发布的《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2015)》中看到,其中数据显示,墓地消费占整个殡葬消费的87.5%。也就是说,已经推行了十来年的生态葬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支持。

一方面“望墓兴叹”因价格上涨发出“死不起”的感叹,一方面对经济实惠的生态葬法或摇头以对,或“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理论上认可行动上抵触。以至于延续千年的墓葬形式,依然是现代丧葬的主流,生态葬这种多种形式的绿色丧葬法遇上了根深蒂固的千年习俗,让生态葬法叫好不叫座,人生这最后的一抹绿色难以行走得更加遥远。

在太原陵园里推行的绿色丧葬,其花费远低于墓葬动辄两三万,甚至七八万的丧葬价格。但是,自2009年开始推动树葬以来,之前的五年间只有10位逝者家属选择了这种殡葬方式。花坛葬、草坪葬、海葬等新兴的生态葬法也都遇冷。近年来,太原市平均每年选择生态葬的只有100人左右,只占到火化人数的1%。成都某公墓10多年里,推出近500个生态葬墓穴至今才卖完;厦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厦门某墓园投资数百万元,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花坛葬区域,建成7年至今没人安葬于此。

生态葬普及推广不易,主要是禁锢在人们脑海的千年习俗难以打破,另一方面在宣传理念上“如履薄冰”,宣传力度和深入方式上用力不够。传统观念里,国人崇尚厚葬。认为殡葬是一件大事,因为它涉及到对生命的处置。加上死者以长辈居多,殡葬常被看做是生者对死者最后一次表达孝心的机会,因此家属多会选择“厚葬”。不少人顾虑生态葬墓碑面积小、占地少,是对逝者的不恭敬,会影响他们对逝者的情感表达。另外对于生态葬,社会宣传舆论方面存在一定误区。比如生态墓常被冠名为“经济适用墓”、“低价墓”、“廉价墓”,让很多人认为生态葬是因经济条件受限制的选择,与传统观念下的“厚葬”相悖,这种误导往往更不利于生态葬的推广。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歌颂生命的辉煌,不仅仅是“生的伟大”,还要赋予死亡以辉煌,才能“死的光荣”。殡葬场所也是生命文化交流的场所,是人文纪念平台。现在国内殡葬行业多只停留在“操作”逝者遗体上,还没能达到歌颂生命的层面。生命从生到死,都应该是辉煌充满生机的。“死的光荣”,同样是一种社会态度。

国家政策非常支持绿色生态葬。国内各地政府部门近年来纷纷推出优惠补贴政策,鼓励推广生态殡葬。2014年清明期间,南京对选择“不留名、不留碑、不留灰”生态安葬形式一次性给予每户1000元奖励;从2009年起,北京市推出殡葬惠民工程,免费为逝者提供骨灰撒海服务;浙江温岭政府部门对实行海葬者免除殡仪馆费用和参加海葬活动费用,同时每户还有千元补贴费用。

根深蒂固的传统认知已经撞上了“墓地危机”,随着国内公墓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节地生态葬一定会成为化解“墓地危机”的必然出路,也将是以后殡葬行业的趋势。只是生态葬依然任重而道远。

李达

自从1996年有过一次健康上的突发危机,我就很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那时孩子才六七岁,我还是郑重其事地告诉她,我死后不要任何告别仪式,遗体直接火化,甚至骨灰都没有必要留。如果骨灰规定必须取走,那就找一个偏远山区,把骨灰埋在大树下,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这就叫生态葬。

其实,如果水性好的话,海葬也应该是不错的选择,但是我觉得那不适合我,因为海底世界对我来说,太多神秘太多未知,况且我不会游泳,所以,我愿意选择树葬和森林葬,不与活人争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将会是我对这个世界作出的最后一份小贡献。

活着的时候,看了那么多为房所累的人和事,死后,我就不凑到人多拥挤的墓园无端占坑了吧。所谓安息,我想最合我心的就是有山有水有花有树并且静谧之处。我觉得墓地没有太大意义,无非是清明祭奠的一个去处,网络上建个虚拟的就可以取代了。时代在发展,互联网难道不是无处不在?再说,地球是圆的,人们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海外生活和居住,总不能要求某个特定的日子儿孙就一定要飞越千山万水站在你的墓碑前吧。

王小猫

我喜欢海葬,也已经和我的孩子交代清楚了。我今年56岁了,提前考虑好自己的后事,免得孩子到时候困惑抓瞎。这个方式的选择也经过了一番思考,传统葬礼有墓碑等标志物,方便亲人定时祭拜。在这方面,海葬似乎欠缺标志物,生态葬形式可能导致的祭奠载体消失,但是这并不重要,祭奠逝去的亲人不在于形式,更在于人们要活好每一天,让友爱充满你的生活,生的光荣,死的辉煌,和自然融为一体,就是辉煌。

吴晓春

我陪伴过我父亲和我岳母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最后那种无能为力的眼神我永远都忘不了。谁都无法抗拒死亡,要“死得其所”,低碳环保的生态葬法,我非常支持,无论是树葬还是花葬,都赞成,还可以重复利用,过几年可能有其他人也埋在同一棵树下。共同来造福世界没什么不好。后人来祭拜不用想那么多,不用想这棵树代表谁?如果树死了怎么办?这些都没有意义。互联网这么发达,网络空间里已有虚拟纪念馆雏形,以后网上还会出现更多类似的纪念园区。希望以后每个家庭会有一个单独的纪念馆,成为后人情感表达、精神传承以及生命故事流传的载体和平台,并将家庭故事、影像、照片等呈现在纪念空间中;实体墓碑会越来越少,纪念的内容在互联网上会越来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