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调研了福寿园、安贤园等业内标的,并同殡葬业协会等第三方沟通交流,详细梳理了殡葬行业现状。

目前市场上关于殡葬服务业基本没有严肃的报告可供参考,希望本文对读者有所帮助。

什么是殡葬服务业?

理论上讲,逝者从去世到安葬这一整套流程都属于殡葬服务业范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市场上看得到的所谓“一条龙服务”的由来。

 

有些完全市场化,有些完全被管制

而从具体服务内容来看,实际接触遗体部分则需要沿革资质限制,比如遗体化妆,具体参考著名日剧《入殓师》。中国政府为了保证火化率,要求各地火化服务仅能由政府提供,当然配套的灵堂布置、仪式服务等可以家属自行选择。

 

这也是为什么殡葬服务无法形成全国连锁的原因,1)市场需求有限且稳定;2)“客户”来源较为固定,医院太平间、火葬场等,外来者很难同本土竞争。

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的提升来自两方面:死亡人数上升、服务价格提升,过去十年双升效应确实明显。

 

当然,如果仅从人口结构的缓慢迁徙获取市场增速,那么结局无疑是缓慢的,虽然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 死亡率每提高 0.01 都是巨大的数目,可是盘算到各个具体区域,则再次没有了声响。

从具体城市看,每个城市由于其不同的年龄结构死亡率相差较大,但相对稳定。这也给提供了一个区域规模分析范式,即区域殡葬服务业市场规模由当地死亡率(人口数目)和消费水平决定。

 

特别把墓地服务拿出来分析:不是快周转的行业,胜在现金牛

目前证券化的几家殡葬服务股均同墓地服务有关,不妨单独来看。

墓地服务整体呈现高毛利、高费率的特征。高毛利主要来源于极其低廉的土地成本,这一点也是市场最关注所在。

以福寿园为例:庞杂的土地性质和许多无法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是众多墓地服务商无法 A 股上市的根本原因。土地低廉是高毛利的主要原因。福寿园上市之初,资本市场溢价极高,主要原因来自旗下屯着的大量可销售的墓地。

 

未来增速来自新墓地开发&并购

如何拿地?

1)审批权在民政部门,墓地供应有限

民政部有专门的墓地管理办法《公墓管理暂行办法》

第二章 第七条

建立公墓,需向公墓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第八条

申请时,应向公墓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一)建立公墓的申请报告;(二)城乡建设、土地管理部门的审查意见;(三)建立公墓的可行性报告;(四)其他有关材料。

第九条

建立公益性公墓,由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 报县级民政部门批准。

第十条

建立经营性公墓,由建墓单位向县级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批准。

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墓地属性林林总总,有划拨、出让、合作、租赁等形式,总体权属关系混乱。这也是资本市场忌讳的一点,担心政策风险。而实际上,这是一个政策原罪,无法回避短期也难以解决。

2)并购

由于要求政府新增墓地供应较为困难,所以通过并购已有墓地成为较为现实的选择。福寿园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比如13 年1月收购上海南院的控制权,12年5月收购锦州帽山安陵等。

墓地价格是否长期看涨?

这个问题似乎同地产有关,逻辑顺序如下:如果墓地价格长期看涨,大家可以提前买并屯着,于是墓地商可以做成一个快周转的模式,逻辑有一定道理,原因如下:1)墓地经营者没理由拒绝送上门的生意 2)土地稀缺, 墓地若是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性商品(这个假设是否成立?),长期价格必然看涨,于是购买者有动机先屯着,或者做倒爷。

但仔细分析,其实有问题。1)住宅用地通过招拍挂的形式,是政府合理合法获得收入的手段,行情好的时候政府有动机增加供应,进一步活跃土地市场,但墓地目前不是一个政府敛财的主流手段,未来也很难是。炒作墓地的话监管部门会觉得是否有再新增供应的必要?所以墓地行业会有一个默契(民政部还是有一定震慑力),可以提前买,但是名字得确定,同时不能倒卖。如果在这上面再加一个使用权的期限,或许就更加没有炒作的必要了。2)墓地是否是一种资源性商品,至少现在还很难说不是。权属是否能清晰?长期看未必,而且似乎很难有所谓改善性需求的存在。

墓地供应是政府敏感神经,不能超卖也不能提前买

根据《上海市殡葬管理条例》规定,具备以下条件的客户,可向公墓购买寿穴:1、死者的健在配偶;2、 医学上认可身患绝症的病人,如恶性肿瘤、全身弥漫性肌肉萎缩、艾滋病、败血症等疾病,需携带相关有效病例证明;3、港澳台胞、海外侨胞,需携带相关有效身份证明;5、本市孤寡老人,需携带户籍所在街道开具的孤老证明;6、年满80周岁老人可持本人身份证原件。

墓地的本质:高端服务而非资源性商品

殡葬的本质,可以说的再直白一点——是一个高端服务业,墓地本身并不是一个资源性商品。墓地的价格更多的是一些非物质的因素,比如风水、比如附着的人文底蕴等,墓碑一块大理石不要几个钱,但我若是请国内著名雕塑家就另当别论了。同样的,传统的民政部门旗下的殡仪馆一叩二拜三回首的老旧仪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殡仪本身应该是个性化的东西,而这恰恰是服务业的本质,也是一些殡葬服务业公司未来值得看好的点。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开一个殡仪馆仍需要民政部门的意见(即拥有一票否决权),所以在殡葬设施没有完全市场化的现在,同当地政府合作是明智的选择。

这一年新发生的事情,越来越市场化的殡葬服务业

殡葬业的延伸猜想——以福寿园为例:一般来说殡葬服务业公司业绩增长动力有三:1)内生增长,即靠单点每年 5-10%提价和提供更多匹配的服 务;2)并购,覆盖更多的城市、人群,拥有更多的墓地、殡仪馆(目前还没完全放开);3)创造更多需求,殡葬作为一个典型的精神产品,其实很多精细服务带开发,尤其是长久以来大家饱受粗暴服务之苦的时候,稍微的改进将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