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入学、工作、结婚、生子……作为深圳本土人的程先生见证了活在深圳的种种关怀和幸福。然而最近,在处理岳父的身后事时,程先生这种优越感荡然无存,方寸墓地动辄20多万的高价,让程先生的心都凉了半截。(详见本报A08版)

   近年来,高价墓地已是不少人的吐槽点。从“死不起、葬不起”的哀怨表达,到“死无葬身之地”悲情自怜,剑指所向即是墓地价格畸高。对此,应理性分析,一方面墓地市场正在分化;另一方面,由于监管乏力等原因,一些地方的墓地市场的确乱象迭出,每平方米动辄十多万乃至数十万的墓地价,让人望而却步。

   具体到深圳,墓地价格的形成有着复杂原因,比如一些人违规买墓,提前占位,导致墓地短缺,间接推高墓价。提前占位,“饥不择食”,不管出于何因,都已涉嫌违规,按照《深圳经济特区殡葬管理条例(2004年修正本)》的规定,经营性公墓和骨灰堂应当凭殡仪馆出具的火化证明出售墓穴、骨灰存放格位,但为死者健在的配偶留作合葬的墓穴除外。

   为配偶抢位,为自己抢位,还为子女抢位,疯抢的背后或出于个体焦虑,却加重了大众焦虑,造成整个墓地市场陷入病态化的扭曲状态。

   破解墓地市场引发的公共焦虑,除了政府依法监管、及时出手遏制违规占位现象,还应该推动公益墓地,此前不少地方已在通过制度创新让普通民众不为墓地愁怨。而对于民众来说,最需更新殡葬观念。比如,不妨改变入土才安的传统观念。

   “何必坟丘埋骨灰,我自寂然归大海”。上世纪60年代,著名报人赵超构提出,“自己死了,亲戚朋友已够悲戚了,何忍再累他们为自己这副皮囊消耗资材,浪费地皮,疲于奔走,妨碍正业呢?”在那个时代,即有此先进理念,令人钦佩。

   土葬固然是传统,但已不适应现代文明所需。选择海葬、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态安葬,既是现实需求,也是文明所旨。民政部曾下发通知倡议,各地要因地制宜开展骨灰撒海、树葬等生态安葬活动,争取对不保留骨灰的实行免费海葬、撒散等生态化安葬,并对其家属实施奖励。其实,早在1997年,深圳即推行海葬,2008年开始推行树葬。成效初显,但是生态葬并未蔚然成风。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是碑。”选择生态葬,体现了“从自然中来,回到自然中去”的豁达,也生动而深沉地标明了文明的刻度。不与活人争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如果能为后人节约一点土地,就是对生命的最好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