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业注入绿色和文明元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生命的结束,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启。如今越来越多的深圳人选择绿色殡葬,留给这世界一片清明。图为3月29日深圳举行的第35次海葬活动现场。
殡葬业注入绿色和文明元素
3月29日,深圳海葬活动现场。
3月29日,深圳第35次海葬,又有一百多位逝者选择魂归大海或长眠树下。从1998年开始,3.6万多人选择了让生命回归自然的安葬方式。
每一天,当车流行走在北环大道上,梅林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已成为另一种纪念这片土地先民的方式,这里是36.9万多逝者留给这座城市的绿色遗产之一。
每年清明,深圳市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队员和捐献者家属们聚集吉田墓园“光明树下”,共同向上千位进行角膜、器官、遗体捐献的先行者们致敬。
这座城市总是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感动。今年初,就在国务院九部委共同发出节地生态葬的意见在全国如何落地大讨论中,深圳引风气之先,为殡葬业注入了绿色和文明的元素,使之成为链接传统和现代的新纽带,使之成为市民自发、自主和喜爱的殡葬方式,使得殡葬文明成为这座城市的文明新标识。
海葬树葬和“无坟化”
绿色殡葬成城市文明新标识
3月29日,市民李先生和亲属们一起,带着父亲的骨灰来到东部海域,完成父亲骨灰撒海的最后交代,老人最质朴的心愿就是无需给儿女和环境增加负担。在全国其他城市常常会“遇冷”的生态葬,在深圳却是最早开始,最多人响应的安葬方式,每年清明、冬至两次的固定活动,在这座城市已蔚然成风。
深圳市1998年开始开展免费海葬活动,至今已举办了免费海葬活动35次,累计海葬骨灰35851具; 2008年4月,市殡仪馆从吉田墓园开辟了“绿荫园”以来, 至今已有355具骨灰安葬树下。今天树葬、花坛葬等在深圳不少大墓园都有,而且成为不少市民选择安葬的方式。
2002年,深圳市开始了克服各种困难的清坟行动,最终达成社会共识。散落在全市的坟墓或者迁入公共墓园,或者深埋绿化,既保证市民可以拜祭先人的传统,又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一笔非常可观的绿色遗产,而今这座城市已经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无坟化”城市。
由于坚持不懈推行生态、文明、环保的绿色殡葬,目前深圳已形成海葬、树葬、草坪葬、墓廊葬、塔葬、骨灰寄存等形式多样的节地、生态葬式葬法,不仅节约了宝贵土地资源,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
记者了解到,深圳正在酝酿出台更多鼓励绿色生态葬的新政,例如推出对海葬、树葬等生态葬的补贴,以及海葬纪念公园的建设等,让这些不占用土地或少占用土地的安葬方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和选择。
爱心相约“光明树下”
一座城市向一群人的致敬
在吉田墓园里,一棵大榕树被称为“光明树”,这得名于那些在树下安息的人们,正是由于他们最为高尚的行为,让上千位幸运儿重获光明或者生命得到延续。
每年清明节,除了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志愿者们、家属们,更有素不相识的市民们齐聚树下,用诚挚的悼词、默默的哀悼和献上鲜花,共同向那些在身后捐献眼角膜、器官和遗体的人们致以无限的敬意。
从2006年,深圳市红十字会开始为器官捐献者实施树葬以来,光明树下已陆续安葬了上百位器官捐献者的骨灰。以丛飞、姚贝娜等为代表的捐献者们,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身体的布施完成了对生命、对世界的大爱,他们的精神让这座城市熠熠生辉。
而人们对这种观念和精神的认同,也已在深圳扎根。截至2016年3月25日,深圳市红十字会共成功帮助787人身后捐献眼角膜;259人捐献遗体,202人捐献了多个器官,千名患者得以重见光明,生命得到延续。
“莲池”让爱不分贫富
尊严是送给每个人的礼物
张先生因突发疾病离世,当得知家庭贫困的亲属无力为他举办丧事时,深圳市殡仪馆工作人员为他申请了“莲池“计划。所有的最后一程所需的服务,包括洗身穿衣等一样没有少地为他完成,甚至还有一个小小的告别仪式,家属痛哭流涕地感谢那些让逝者体面离世的工作人员,也感谢几乎没有花一分钱就将丧事办理完毕。记者了解到,目前已经有100多位逝者接受了“莲池”计划的帮助,有尊严地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2014年3月31日,由深圳巿弘法寺慈善功德基金会和市殡管所共同发起的“莲池”资助计划正式启动。该项目主要针对两类特定群体:困难群体和遗体捐献者。一样是没有户籍限制、没有年龄差别,只要符合条件均可申请。该计划共6个资助项目,三项殡葬用品方面的项目,如遗体包装袋、卫生棺、骨灰盅;三项殡仪服务项目,如洗身穿衣、遗体消毒、遗体整理;六个项目合计金额555元。
8项免费基本殡葬服务加上6项特惠项目,全方位地保护,让无论贫富每个人都能有尊严,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和致敬,是现代文明社会应有之义。
用心践行“美丽殡葬”
让最后的告别变得美丽
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这就是殡仪馆“永动轮”似的工作节奏。对那些帮助逝者完成身后事的人们来说, “美丽殡葬”是这一群人的事业追求,是他们让这最后的告别变得美丽。
你知道深圳每天有多少意外死亡的人吗?深圳一年中有5000多人意外死亡,死于交通事故、刑事案件、自杀、雷电等各类意外,可无论春节、中秋等与家人团聚的日子,无论狂风暴雨还是头顶烈日,是这群可敬的殡仪工作者们默默地把他们从各种地方拉回来,将断肢残臂一一捡起来;是这群可敬的人为他们做最后的整理,让他们可以以最好的形象和这个世界告别;是这群可敬的人用心整理着5000多个破碎的故事,抚慰了家属的哀痛。
在这里,只要遇到家庭特别贫困的丧属,上至领导下至普通员工,每年都会拿出自己薪水几百上千元,有人甚至累计拿出近万元,资助那些贫困的丧属们,竭尽所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很多见到深圳殡仪工作者的人们都感叹,从事这样一个行业的人居然都很阳光,或许正是发自内心的慈悲和善良,会让人变得美丽阳光。
带着感情做殡葬,让生命变得美丽,让这份事业变得美丽,也让这个世界变得美丽。
新闻短评
愿这份高尚永远 在城市中流淌
让殡葬回归公益,留青山绿水给后人。
这其实是深圳殡葬改革最好的概括,而能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感谢那些做出高尚选择的市民们。“花落还开,水流不断”,生命永恒相续;“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死亡亦是一种回归。一代大德赵朴初居士对生命本质通达体悟,成为不少深圳人用行动践行的理念,是他们主动选择了生态节地葬,为这个城市留下宝贵的绿色遗产。
还要感谢改革者们做出的努力,是他们在纷纷扰扰的“市场化”大潮中,最早清醒地选择了“公益化”的道路;更要感谢那些默默无闻的殡葬工作者们,是他们让生命的最后一站变得美丽。
用马克思的一段名言作为对殡葬改革的共勉:“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