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节期间,新华社、经济之声等多家媒体注意到,北京等多地迎来公墓到期高峰。随着墓地资源紧张、殡葬价格高昂等问题的曝光,“死不起、葬不起”、“埋不起”的担忧应声而起。

 

  截至4月7日11时,中青华云系统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939条。其中,新闻335篇,微博339条,论坛56篇,博客26篇,微信公众号文章183篇。

 

  问题:大城市墓地资源紧张、费用较贵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山东、北京、辽宁、重庆、内蒙古、云南、广西等地已出现墓穴“到期潮”,但仅山东、北京、云南等少数省份对到期墓穴如何续租续缴费用出台了政策;在一些地方,到期墓穴欠缴续租费用的情况较多,墓园管理方如何处理无主墓面临难题。

 

  墓穴到期后续租怎样缴费?1992年出台的民政部关于公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墓地和骨灰存放格位的使用年限原则上以20年为一个周期。

 

  央广网报道指出,从2013年开始,北京市就迎来了20年公墓租期的到期高峰,北京市33家经营性公墓中,不少都存在墓碑到期的问题。如果是老墓,还面临着传统墓碑改造的问题。不少公墓内还有些常年无人祭扫的墓穴,目前只能原地不动,未来要怎么处理,也是个问题。

 

  “中国网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特大城市都没有新增殡葬用地的计划,这意味着,如果没有更加节地的殡葬文化和殡葬方式,大城市墓地的紧缺将会进一步加剧。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2015)》显示,全国大部分城市的现有墓穴都将在10年内用完。在一些建设时间较早的墓地中,大量墓穴原定使用期到期,却又难以循环利用和征收管理费用,导致储备土地不足、即将“无墓可卖”“无地可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墓园甚至不惜毁绿、填湖、私扩。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2015)》还显示,北京市区居民平均安葬消费为7万元。这意味着即使不加入使用周期的考量,中等水平的公墓每平方米均价也已经较同等区位的房价高出不少。这一报告中对400余名消费者发放的问卷调查显示,92%的消费者认为公墓价格太贵。

 

  这些数据均指向,葬在特大城市不仅“一墓难求”,而且价格昂贵。

 

  症结:“异地买墓”增加墓葬新政推进难度

 

  京沪居民既要传统安葬方式,又要价格低廉的需求如何满足?河北和江浙的“异地墓”生意就这样兴隆起来。

 

  据“中国网事”记者调查,导致“异地墓”兴起的重要因素包括:京沪周边城市的墓穴价格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老一代“移民”都有“叶落归根”的心理,加上京沪等特大型城市对墓穴的土地政策和购买政策限制更加严格,“大碑大墓”“活人墓”等类似需求得不到满足等。

 

  尽管民政部等九部委今年2月份发布《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明确,“积极推进墓穴循环使用”,“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方式提高单个墓位使用率”,一些舆论观点并不乐观。

 

  一位基层民政干部认为,长期来看,生态节地葬和合葬的倡导虽然比传统墓葬经济成本更低,但其目标人群目前与“异地买墓”的人群重合度不高,有相对低价的“异地墓”的替代,上述殡葬方式的推进存在现实困难。

 

  化解:“墓地围城”的乱象得治 “死不起”的观念得改

 

  北京市于近日出台殡葬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今后北京市公墓不再新建传统墓碑,对于租用合同到期的传统墓穴原则上不再续租,并将对不再续租的墓穴给予奖励,鼓励市民进行接地生态化改造,适时调整基本殡葬服务价格。

 

  专家认为,为到期墓穴的续租标准和无主墓的处理出台细则刻不容缓。舆论对此话题的观点倾向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节地的殡葬方式,缓解大城市墓地紧缺问题

 

  上海证券报刊文《“环大城市墓”的拷问》指出,河北和江浙的“异地墓”热卖,成为环大城市“异地墓”兴起的现实注解。如果没有更节地的殡葬文化和殡葬方式,大城市墓地紧缺还将会加剧,殡葬成本还将继续蹿升。

 

  人民网刊文《京沪周边热卖“异地墓”,“死”也要逃离北上广?》指出,不少特大城市都没有新增殡葬用地的计划,这意味着,如果没有更加节地的殡葬文化和殡葬方式,大城市墓地的紧缺将会进一步加剧。

 

  北京市民政局新闻发言人李红兵表示,化解殡葬贵的问题,除了要宣传的殡葬新风尚,更需要积极探索百姓能接受的节地生态墓葬方式,并配以一定的奖补措施,同时强化公墓经营者的社会责任,多种方式并行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需尽快明确殡葬细节,破解“天价墓地”难题

 

  人民网刊文《“异地墓”热卖、用商品房存骨灰……大城市殡葬费到底有多高?》指出,“天价墓地”难题怎么破?墓地到期怎么续缴、能续多久、按什么价格续缴等细节问题都需要明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逝者入土为安。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法制晚报、新华视点等消息,刊文《成本不到200元,转手就卖好几万,这才是“躺着赚钱”的生意!》指出,近期全国有25个省份纷纷表态,对于殡葬事业的要求主要提到四个方面,分别是法治、绿色、惠民和文明等。真心希望这些措施能够起效,解决高价墓地这个大家的心头之“痛”。

 

  三、“土葬”的观念可能会日趋淡薄

 

  凤凰网刊文《城市墓地指南:这代人怎样“死得其所”?》认为,必然的趋势是,随着城市生活的发展,人们“叶落归根”的故土意识日趋淡薄。随着居民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现代各种葬俗的了解,现在年轻一辈对于“土葬”的执念越来越少,“土葬”的观念基础产生动摇。也许,人们真的可以在不久的将来,看到“土葬”这一形式的消亡。

 

  四、殡葬行业乱象必须加以制止

 

  “新华视点”记者采访发现,“死不起”的背后是近年来各地殡葬行业职务犯罪高发,且往往是窝案、串案。观念不改、乱象不治,“死不起”的话题就必然会在每个清明卷土重来。

 

  新华网网评《为什么有人觉得“死不起”?》认为,“转葬”现象持续下去会导致另一个地方资源紧张,成为恶性循环。对比之下,殡葬行业存在炫富摆阔、铺张浪费的不正之声,以及一些地方民政部门和殡仪馆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等乱象,难免滋生腐败,必须加以制止。人们“死不起”的感叹,体现了丧葬观念与现实利益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