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北京,葬在河北”,“不到1平方米的墓穴要价比商品房还贵”,近日类似的报道频现报端。面对“高调”上涨的墓地价格,有网友戏称“死不起”,感叹“生前当房奴,死后变坟奴”。墓地价格的“高调”上涨,与传统的厚葬观念有关,也存在投资炒作墓地的因素。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重情重义重孝道。孔子曰:“慎终追远,明德归厚。”因此,如何在保护传统与现实需求之间寻找平衡,值得我们思考。笔者建议,除了有关部门监管和市民转变观念外,不放在公墓建设上有所创新,推行“立体公墓”建设,以此来破解土地与墓地的矛盾。

  墓地价格的“高调”上涨的背后,是供需的严重不平衡。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现有公墓的“死墓危机”正在逼近,让土地资源变得更为稀缺。目前,我国公墓区大多利用历史沿袭下来的墓区,没有进行统一规划。而以往这些墓区有些在城市重要地段或黄金位置,加上传统风水思想的影响,个别死者亲属不惜重金为死者购买城区内“风水宝地”,随意选择墓穴位置,墓穴构造设计不统一,使得城市中这些公墓区域风景大煞,形成城市死角甚至视觉污染。另外一些落后的风水观使得一些地区殡葬过程中各占山头及市郊良田沃地,并人为地使其周围土地大片荒芜,导致墓区土地浪费严重。

  由于目前公墓的拥有量较少,墓地的规划是按人口计算的,而城市大规模的外来人口并没有计算进来,墓地资源无法满足强大的市场需求,在供需不平衡的条件下,这也成了墓地需求紧张、价格高昂的一个关键原因。

  这警示我们,公墓的发展应当从单纯依靠土地消耗、资源消耗的增长方式向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的增长方式转化,必须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尽可能地利用好现有土地的空间资源。必须积极应对和化解“墓地危机”,从提供各类节地葬式上寻找出路,积极探索公墓循环使用途径,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众所周知,既然高楼大厦可以解决城市居民空间不足的问题,那么,在公墓规划建设中,同样值得借鉴,为逝者提供多层墓穴建筑,将公墓群建成立体的“高楼大厦”,将大大节约土地资源,有效破解土地与墓地的矛盾。“高楼大厦”式的公墓群可以将公墓建成塔式或者楼式建筑,设置相互间隔排列的分面侧墙,相邻的两个分面侧墙之间形成门,其余的分面侧墙之间内侧设置墓穴墙体,外侧设置墓碑。并在墓穴墙体与内墙体之间设楼梯、过道。将其建成垂直多层型公墓,既能安放数量足够多的骨灰盒,又节约了土地资源。比如,按照在每个墓穴占地每人7平方米计算,如果能够推行多层的“立体公墓”,将其建成10层甚至更高,那么,平均节约的土地资源将是10倍甚至更多。

  笔者建议,推行“立体公墓”建设,需要做到三点,一是应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做到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相协调。二是要尊重传统,继承文脉,充分体现祭祀文化特色。三是要立要在功能上维护或不破坏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