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网记者张清华

  “7•21”特大暴雨致我省32人死亡,留给人们的不只是深深的悲痛,更是对死者的缅怀。在抗洪救灾中,保定市殡葬管理处处长、党支部书记张建平深入一线,沉着稳定靠前指挥,不畏艰险收敛遇难人员遗体。作为一名女同志,她冲破世俗偏见,在整天与尸体打交道的这个特殊行业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5个春秋。在抢险救灾的人群中,张建平瘦弱的身影像一朵绽放的铿锵玫瑰,鼓舞着人们夺取抗洪救灾的胜利。

  临危受命,奔赴灾区紧急救援

  7月21日8时至22日4时,保定市西北部地区普降特大暴雨。这次降雨是保定市1958年有气象记录以来降雨强度最大的一次,是历史上降雨汇水最急的一次也是历史上水流速度最快的一次。“7.21”特大洪涝灾害,给保定市西部山区造成巨大损失,洪峰袭来,数万间房屋倒塌,几十万亩农作物受灾,重灾区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几近瘫痪,野三坡景区遭受最致命的重创。

  灾情就是命令,7月23日中午12时40分,张建平在接到了上级领导指示到涞水执行救灾任务的电话,53岁的她顾不上携带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品,立即组织单位骨干力量组成抢险救灾小组,准备抢险物资及处置遗体所用的防腐药品物品。从接到电话到装运抢险物资不到10分钟,他们就准备完毕出发了。道路被冲毁,他们就绕道进山,路断了,他们就绕道走北京,经过6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灾区。

  此时的灾区现场,一切都被夷为平地,没有房屋,没有桌椅,甚至没有水喝,有的只是蚊蝇、雨水。经历过突发事件和富有抢险经验的张建平立即了解灾情,研究收敛遇难人员遗体的方案。此时的她已经完全忘记了多年来落下头痛、关节炎、胃病、颈椎等一身病痛,整整在现场奋战了10个多小时。由于过度疲劳,她几次差点晕倒在抢险现场,硬是靠几瓶霍香正气水坚持到了最后。

  现场示范,细微之处体现尊重

  在抢险救灾中,张建平所领导的小组承担了遇难人员遗体的收敛任务。由于大部分人员没有经历过突发事件,更别说处置遇难人员尸体了。遗体经过水泡应早已腐败,由于缺少可行的工具,无法开展有效的救援工作。张建平了解情况后,马上组织抢险抗灾小分队人员进行现场培训,她凭多年的经验详细讲解处置洪灾遇难遗体的动作要领,从如何尊重逝者,怎样进行包裹、挂牌识别、抬卸,再到如何做好自身防护,每一个步骤她都详细讲解并亲自示范,尤其是注重细微之处,比如有的尸体部分地方没有了皮肤,就用白布缓慢而又细致地包裹起来,轻抬轻放,充分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
 不惧艰险奋战一线

  张建平作为一名抢险搜寻遇难人员遗体小分队的一员,尤其是一名女同志,身穿绿色迷彩服,在抢险救灾的人群中十分惹眼。她始终坚持靠前指挥,连续5天吃住在一线。她和小分队队员们饿了吃点方便面,渴了喝点矿泉水,疲惫至极就在车上打个盹。哪里有任务,她就出现在哪里;哪里险情大,她就奋战在哪里。张建平和队员们按市领导的部署和事先的精心准备,积极协调遇难人员遗体的识别和存放工作。

  为了让遇难人员的遗体早日得到安宁,张建平带领抢险小分队的几位年轻队员,克服种种困难,顾不上自身的安危,用最快的速度、最人性化的方式收敛着一具具遇难人员的遗体。没有担架,张建平就组织小分队人员自己动脑筋想办法用绳子和木棍制成简易的担架,遇难人员的遗体被找到后,就用自制的担架把遗体抬下来。泥石流比较稀软,工作面很小,清理难度很大,她就用手一次一次地拨拉树枝枯草来收敛遇难人员的遗体。她冒着随时被传染的危险,亲自参加对遇难遗体的消毒和处置工作。在收敛中她细致再细致,手轻至微,生怕碰醒遇难人员一样。虽然遇难人员早已没有了生命迹象,但张建平对遇难人员的尊重,对家属负责的态度都给家属在精神上给予了一定的安慰。她带领小分队队员们仅用十几分钟就完成了从将遇难人员遗体装袋到编号、包扎、抬担架到装运等全部工作,她们那沉着稳练、干净利落的动作,受到在场群众的连声称赞。

  捐赠款物奉献爱心

  连续几日的艰辛,张建平嗓子哑了,眼睛熬红肿了,身上被蚊子叮咬得红一块、肿一块。保定市民政局领导和抢险小分队的同志们看在眼里实在不忍心,劝她好好休息一会,她却一直抢险在抗洪一线。在市民政局领导的再三劝说之下,她才从抗洪一线撤回,并做好了随时再次去抗洪抢险一线的准备。她虽然暂时撤离了抗洪一线,但她的心却仍然留在了洪水灾区。在撤回单位后的第一天,她就立即组织全体干部职工为灾区进行捐款,以实际行动支持灾区群众尽快恢复生产生活、渡过难关,为遭受洪涝灾害的群众献上一片爱心。她知道抗洪一线缺少消毒药品、防护用具、器械设施,她就多方协调并把单位的储备物资运抵涞水,使处置“7.21”遇难人员遗体和业务工作需要的防护隔离服、口罩和消毒药品器械得到了及时保障。

  在严重的自然灾难面前,张建平不怕苦,不怕累,不顾个人安危,在收敛遇难人员遗体的紧张战斗中,张建平带领抢险人员用使命和责任,更用行动谱写了一首抗洪抢险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