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一词,对于任何一个家庭而言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却又是每一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但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土地资源日益稀缺,一些地区“葬不起”“丧事难办”“死人和活人争地盘”等现象还困扰着广大群众。

殡葬改革工作势在必行,这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绿色发展,也有利于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殡葬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就殡葬工作特别是树葬等生态安葬方式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在今年的省“两会”中,针对此项问题,民革青海省委提交了关于推动绿色生态殡葬的提案。

就青海省殡葬工作而言,部分地区土葬习俗根深蒂固,推进火化工作困难重重,加之介入不够及时、引导不够有力,公路、铁路、河道沿线可视范围内,散埋散葬、立大碑、栽石柱甚至石化、硬化的坟地经常可见,既有碍瞻观,也使生态环境增加了负担。为此,民革青海省委建议从四个方面推动绿色生态殡葬。

生态节地葬

加快殡葬事业发展规划研究。将殡葬事业发展规划,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之中,结合各地区地理、民族特点科学划分火葬区、土葬改革区和少数民族特定安葬区,推动节地生态型公益性安葬区域的划定,探索林地和墓地复合利用模式,破解“葬不起”难题。

积极推动殡葬服务设施建设。省财政厅等部门加大殡仪服务站(中心)项目的支持力度,力争到2035年实现有条件、有需求的村、社区殡仪服务站(中心)覆盖到位,破解“丧事办理难”难题。

全面推进普惠性惠民殡葬政策。对火化区常驻居民及暂住一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实施火化的费用全免(除群众选择殡仪服务外),火化费用由政府承担,从而不断提升和巩固各地火化率,破解殡葬难题。

大力推动节地生态形式。一方面将各少数民族的节地生态安葬形式,(如藏族、蒙古族的天葬)纳入节地生态奖补,按照“骨灰撒散(海撒)、骨灰不装盒或使用可降解骨灰盒深埋且不硬化不留坟头不树碑”的标准予以奖励。另一方面对各少数民族节地生态安葬形式予以政策保护,对从业人员特殊津贴、基础设施保护修缮、操作流程科学规范等方面进行支持,既留住民俗传统,也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逐年提升节地生态安葬率,破解“死人和活人争地盘”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