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这一天,对很多情侣而言,如果没有触到巧克力的丝滑、嗅到玫瑰花的芬芳,那就算白过了。但对我而言,这一天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那就是回老家给爷爷扫墓。

爷爷的妈妈(我称之为祖祖)葬在离成都不远的S镇乡下,以前每年春节爷爷都会带我回乡扫墓,这是要我记得回家的路,记得回到家该做什么。爷爷去世之后,我记住了这条路,也在这条路上来回了8个年头。

喜:秀珍菇铺就致富路

每年回乡扫墓,都是在爷爷的侄孙,即我的三哥陪同下完成的,今年也不例外。但一个小小的“程序例外”却让我有了新的收获。

往年回乡,我都是先给祖祖、爷爷扫墓,然后请三哥吃饭。今年三哥电话告诉我,他的儿子所在的公司2月14日中午要吃团年饭,希望我先去吃了饭再扫墓。客随主便,我同意了。

当日中午到了S镇,见到了三哥和他的儿子(这里就称他为小新吧)。

小新所在的公司叫食用菌研发基地,是亲戚开的。看到我对基地很感兴趣,小新特意请来了公司技术负责人老杨。老杨说,公司的产品是“秀珍菇”,从台湾引进到大陆沿海,再从沿海引向内陆。因长成后需要大量工人24小时迅速采摘,劳动强度很大。

此时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基地工人一般都是多大年龄?老杨答,80%以上都是四五十岁的女工。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又爱面子,不愿干这种普通体力活。

老杨提到,基地秀珍菇的销售主要针对一级批发商。我就此提出第二个问题,现在电商大热,产品销售为啥不走电商渠道?老杨回答,秀珍菇保存时间不长,如果走电商渠道,在配送上可能耽误太多时间,不走电商渠道,现在的销售也是畅通的。

在我这个外行看来,秀珍菇好像不是一种很受追捧的产品,因此我向老杨提出了第三个问题,既然基地的名字是食用菌研发基地,那为什么现在只生产一种产品?老杨说,他在搞食用菌生产之初,曾经一口气同时培育多种菌类,但最后发现精力根本顾不过来,因此选择了现在自己更擅长的产品来培育。

和老杨聊天的最大感受是:他并不追逐时下的商业热点,也不盲目多元化,他有过教训,因此知道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到底是什么。

中午吃完饭离开生产基地,我问小新:你以前不是在搅拌站工作吗?为什么现在要换到这个基地呢?小新答:搅拌站和房地产市场关系密切,2013年以来地产市场下滑厉害,作为地产链条上的一环,混凝土搅拌站自然也不景气。

我又问三哥:这个食用菌基地看起来势头很好啊。他表示认同,但无意之中说了一句:势头好就生产食用菌;势头不好,反正有地了,还可以干点别的。我问:是不是想搞地产?他一笑,只说:现在地产市场还不景气啊。

忧:厂房迫近墓地

吃完饭,我赶紧去扫墓。生产基地在公路以北500米,墓地在公路以南两公里开外。

祖祖和爷爷的墓距离很近,墓地环境可以用四个字形容——茂林修竹。竹子茂密到了倒伏在墓地上的程度。三哥把倒伏的竹子砍掉,我则用手一寸寸把上面的枯叶拂去,然后上香、烧纸、祭拜,最后点燃鞭炮。

祭拜毕,我猛然发现了不远处的厂房。是的,茂林修竹仍在,但已多了一片厂房。三哥说,现在一些乡亲觉得种地不赚钱,就在地上盖厂房,希望出租。我默然不语。

爷爷以前每年带我回来给祖祖扫墓时,都要去给他的一位老伙伴扫墓,我称其忠心爷爷。今年,扫墓的对象自然也少不了他。记得去年扫墓时,忠心爷爷的墓地周围是菜地,但今年,一栋厂房已矗立在墓边。三哥说,这是忠心爷爷家人修的。

扫墓完毕,回城路上,我看到了镇政府贴出的对非法占地将进行清理的通告。一时间,情绪复杂起来:工业化已迫近祖先墓地边缘,阴阳的距离已被压缩如斯。

从孝道角度,我自然希望祖先墓园宁静,一直茂林修竹;但从发展角度,乡亲们致富的愿望无可厚非。能不能找到这个世界与那个世界和平共处的更好方式呢?既要“玉粒金莼噎满喉”,也还要“流不断的绿水悠悠”啊!

回城路上,我默念起一句爷爷很喜欢的话:“此心安处是吾乡”。默念之后,突然在脑子里不由自主地将之改成了:此心已不安,何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