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的公墓业正在由单一的骨灰埋葬地转化为文化纪念园,公墓的传统功能正被赋予新的内涵。

 

  昨天上海殡葬界举行的相关会议上传出消息,沪上落葬骨灰最多的松鹤园节地葬式墓区怡心园社会文化转型已初具规模。

 

  建设“两型墓园”成关注热点

 

  上海现有经营性公墓44家,不少公墓建设较早,墓园占地较小,承担市民“死有所葬”的责任较重,面临“死墓危机”。如何将公墓建设成土地节约型、文化密集型的“两型墓园”,成了沪上各公墓关注的热点。松鹤园占地960亩,总容量规划为30万穴,目前入葬先人已达20万穴之多,节约每一寸稀缺墓地资源已成为迫切问题。

 

  为此,作为精心打造的松鹤园“园中园”,占地29亩的怡心园以壁葬、花坛葬、草坪葬、树葬等为主,新型的节地葬式越来越被市民接受。怡心园可安置近6万个穴位,同传统墓葬占地相比,可节约土地120亩左右。记者了解到,怡心园在设计风格上体现了“公园、陵园和花园相融合”的特点。

 

  用传统艺术形式提升文化品位

 

  漫步在怡心园内,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景致明丽,精雕细琢中凸显长寿养生的理念。该园负责人林建军告诉记者,松鹤园在陵园中所运用的文化艺术形式,除影雕之外,还有圆雕、浮雕等雕刻艺术,并广泛运用了书法、绘画艺术。除诗词之外,还包括对联、词赋、铭文;成功运用了广场景观艺术,五行广场、嘉定历史广场、嘉定人文广场、嘉定革命传统文化广场等都成为公众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记者看到,运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十多种,使原本肃穆沉闷的墓园提升了文化品位。

 

  公墓现代转型本质是文化转型

 

  记者了解到,目前沪上的福寿园、滨海古园等陵园,也十分注重提升文化内涵,试图打造亲民的文化纪念园。在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乔宽元看来,公墓的现代转型本质上是文化转型,墓园应成为市民感悟生命的载体。“松鹤园的转型其实展现了当代墓园的发展趋势。随着老龄化的发展,上海年死亡人口超过10万,年参与殡葬文化活动的市民超过1000万人次。这是在民俗民间活动中参与人数最多、最为广泛的一种文化活动。因此,在这种社会影响力大、对民众刻骨铭心的文化活动中,本市殡葬服务要率先实施具有上海特点的文化惠民工程,现代殡葬建设的任务十分急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