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庆的年份,而4月22日在共和国史册上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1958年4月22日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从此成为彪炳历史和纪念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和平事业做出贡献的英雄烈士的标志性著名建筑。

人民英雄纪念碑

你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巨石产自哪儿吗?61年前这块300多吨的“巨无霸”花岗岩是怎么从半山腰上给采下来的?又是怎样千里迢迢运到北京的?

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回首61年前的往事,探寻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的“巨石”故事。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9月30日奠基,1952年8月1日开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1958年5月1日揭幕,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通高37.94米,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块花岗岩,长14.7米、宽2.9米、厚1米。这块巨大的整块优质花岗岩,来自青岛浮山。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彭真担任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担任。8月1日,修建纪念碑工程正式开工,“共和国第一碑”的建造,最主要的是选好碑心石,兴建委员会为此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实地考察,通过反复对比,最后选定了青岛浮山花岗岩石料。

“石神”相助

当时,青岛市人民政府接到采石运输任务后,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1953年4月11日开始了石料的开采。面对完整开采300多吨大石料的难题,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从南京、上海等地招募来的技术工人也无计可施,开采工作遇到阻力,专家学者也一筹莫展。怎么办?就在此时,有人推荐了一位老石匠。

崂山脚下有个村子叫清石峪,村子里住着一位叫李开山的老石工,被人称为“石神”。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施工组负责人陈志德把李开山请到采石现场,李开山一听,300吨重的巨石,根本不是几排钢楔子能搞定的。他围着山石转悠了几圈后,决定用放闷炮的方法,炸出这块巨石坯材。经过数月的努力,巨大的碑心石坯体完整地从山岩上剥离出来后,进行了第一次加工整形后减重至280吨,随后,大石料在开采地半山腰平坦的地方进行了第二次加工处理,重量减为102吨。

艰难运输

为了运输这块“巨无霸”,动用了7116名工匠,采用滚木及推土机牵引滚移等传统办法。

1953年8月19日,大石料由山场起运,经过4个村庄、一个山岭、十余处桥梁及交通最繁华的市内街道,行程15公里,9月27日安全到达车站。15公里巨石走了38天,成就运输史上的经典。

9月28日,在青岛孟庄路车站,采用铁道滑动方式,将大石料装上东北电业管理局丰满发电厂90吨车皮。根据铁道部规定,该车载重为100吨,因此又对大石料进行了第三次加工,将石料中间厚度改为87厘米,两端厚度改为79厘米,重量为94吨,连同束车设备与垫木共重100吨。以直线20公里/小时,弯道及进站10公里/小时的行车速度开向北京,10月13日抵达北京前门西站,一路平安。

青岛起重工人们又用老办法,在路上用钢管交替铺垫,滚动运输,从前门西站到广场纪念碑工地,花了三天时间把石料运到了天安门广场的纪念碑工地,使纪念碑顺利于1958年4月22日建成。